错误地逼孩子练琴,最终后悔的还是家长......
每年一到放假,都能收到家长类似的抱怨。
“为什么孩子钢琴考级一结束,就不愿意碰钢琴了,怎么劝他在亲戚面前表演下也不肯。“”学钢琴花了这么钱,现在孩子却厌恶弹琴了,是不是当初不该逼孩子去考级......”
其实,孩子之所以丧失了对钢琴的兴趣,不全是因为钢琴考级,父母的教育方式更存在着问题。
错误的教育方式,会害了孩子一生......
1金钱,不应该是孩子的负担
研究统计,56.5%的家庭对孩子的音乐教育都处于学龄前到高中阶段。即便不考虑昂贵的进口钢琴,让孩子从5岁开始学琴,每个家庭光学费平均都要近10万。
10万——即便在高房价的如今,也能抵得上县城房子的首付或装修!
不是每个琴童家庭都有这么优越的条件,因此孩子畏难或是厌倦弹琴时,一场家庭矛盾的爆发也在所难免。
一些家长看见孩子哭喊着不想练琴,往往视为无理取闹,有的更是毒打孩子,甚至用令人窒息的爱胁迫孩子——“爸妈花这么多钱让你学琴, 你必须要好好学,不能辜负我们的心血”。
今年8月份,爆文《供一个琴童,差点搭上一个家》警醒了许多家庭。作者自述在一个工薪家庭长大,父母用几乎整个家的积蓄供自己学琴,一旦自己没能表现完美,就要遭到母亲的打骂。出国后,作者却选择转专业读了生物博士。
学琴十几年,整个家庭为此付出了无法统计的金钱,高额的学费成为了作者幼时肩上的重担,更想过以了结生命结束学琴对自己及家庭的折磨,作者最后对音乐的感情却只有“不恨”而已。
乐器学习固然昂贵,我们家长应该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教育孩子,切莫让孩子背负以爱为名的重担。
2精力,不应该都放在考级上
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在这张白纸上涂什么,孩子就是什么样子的。
许多老师以及家长让孩子考级,是希望孩子在幼时能打好基本功,这对孩子来说终身受益。同时,在考级的过程中,孩子能及时看见自己的进步,这也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兴趣。
然而,孩子虽然精力旺盛,但也并不是无穷无尽的。
如果结果导向来看,中国的基础教育(K12阶段)成果明显高于西方,由此引发的超前教育已经让孩子承担了巨大的学业负担,而钢琴考级更需要孩子每天进行大量的练习。
拔苗助长的故事,我们都清楚,将孩子的每一天都排的满满当当,让孩子在高压环境下成长,恐怕只会适得其反。
一旦孩子学业和钢琴学习都没能取得可观成果时,平日的高压就会彻底反噬孩子。
心理学家研究,让人多次面临无论怎样努力最终都会失败的结果时,人就会产生放弃努力的消极认知和行为,而这种习得性无助会一直跟随着孩子到成年!
真正的素质教育一定是让孩子德智体全方面发展,而不是在每日埋头于练琴中过度学习。
最后,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够巧妙激发孩子的兴趣,钢琴学习固然漫长,也要投入巨量的学费与时间,但也千万不要一昧强迫孩子练琴。
努力必然会有成果,但被推着走,孩子只会误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