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通过听唱片学习演奏一首曲子吗?
在我的学琴生涯中,最让人扎心的评论并不是“你弹得太差劲”,而是“你这处理是跟录音学的吧”。所以即便已步入职业钢琴家阶段,我仍会很小心,自己的演绎有没有跟某位大师“撞车”。作为老师,我也会经常被学生问:“老师,我是不是不能听唱片?我好喜欢那个人的那段处理,可不可以借鉴一下?”对音乐家来说,学习音符容易,学会音乐却很难。我们有没有可能通过听先辈们留下的宝贵音像资料打通一条学习曲子的捷径呢?
扩充作品“资料库”
当学生拿到新曲子,大部分老师们会苦口婆心地提醒学生:“先自己去识谱,不要去听录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就是这么被教育的。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能用合法且道德的渠道找到一个靠谱的唱片听并不是很容易的事。当我把这首曲子的音全部学习好了,速度也加上来以后,老师才会把他的珍藏唱片拿出来。而当听到大师们的演绎时,我的心态一般会分为两种:我的处理居然跟大师的有点像,或这大师跟我弹的是一个曲子吗?此后,我会对一首曲子陷入极度迷惘的阶段,处理和各种想法都变得畏首畏尾,也对那张我心心念的唱片爱恨交加,想听又不能听。
现在我学习一首新作品,先要大量地扩充关于这首作品的“资料库”。这其中包括了解作曲家、作曲家的作品、此类体裁作品的文章,以及不同音乐家的演绎。在我开始真正学习乐谱以前,我会倾向于先把这首作品“听会”,先在自己的耳朵里把这首作品的大概框架和韵律建立起来。这样在识谱的过程中会比较容易规避错误的音符和节奏。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要听不同的演奏家的演绎,最好不要只收藏一位的演绎。如果长期只听一位演奏家的演绎,我们听会的可能是演奏家的演绎,而不是作曲家的作品。在这一阶段,我会遵守的一条铁律是:盲听。不看着谱子,而是选择在散步或开车时放着音乐听。如果看着谱子听音乐,也会限制我对这首作品的演绎的众多可能性。
到了开始识谱和练习阶段,我就会规避听这首作品,但会听很多这位作曲家的其他作品,尤其是同时代不同体裁的作品。例如在学习贝多芬奏鸣曲时,我不能不听他的弦乐四重奏或者交响乐;在学习舒伯特作品的时候,不可能不听他的声乐作品。我知道很多人会跳过这一步,但我一直认为这一步绝对必不可少。
音乐并不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当学会了所有音符和完成背谱后,我会打开谱子聆听众多前辈、同辈、晚辈钢琴家的演绎,并理智客观地分析和比较自己和别人的演绎。这时候诱惑就会出现——“复制粘贴”。现成的正确标准答案直接抄到答题区,会省下很多事情。但音乐并不是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它的精妙之处在于一千人有一千人不同的理解。我们在听到别人精彩演绎的时候能否忍住诱惑另辟蹊径,创造出属于自己关于这首作品的印记呢?这就要依靠我们前期建立的“资料库”的厚度,以及对这首作品的第一印象和感受。
其实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太注重正确性,而很少考虑一个人对这个曲子最直接的感受和他自己的理解。在我参加的一次国际比赛里,我的一位钢琴家朋友对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的独特演绎引起了极大反响。他的音色、句子、踏板和表情符号的用法并没有符合大部分主流音乐家和众多唱片给出的标准答案,但他是我认识的最尊重作曲家谱面记号的演奏家。他强烈个性的演绎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直至今天不能散去。正确答案固然存在,但有强烈个性的正确答案是否会被归类到错误的范围内呢?
最近,当我在聆听第十八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预赛的时候,我会对一些年轻钢琴家的“冒险”演绎衷心佩服。敢于冒险和安全演绎之间的平衡一直都是留给评委们的难题,而对听众们来说,强烈个性的演绎听起来非常过瘾而且能打开很多可能性。通过结果也可以看到,并不是所有的正确答案都晋级,也并不是所有的个性演绎会遭淘汰。
如何寻找好版本和演奏家
现在网络发达,大部分学生都获得了“唱片自由”。可我也很惊讶地发现很多学生并不知道怎么寻找好版本和演奏家来聆听。在这里我简单列几条自己总结的干货:
一、除非你是器材发烧党,否则没必要用天价设备,但一定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买到最好的音箱或者耳机来聆听。用手机外放听到的贝多芬交响乐即便再经典,录音也会透着一股山寨味,这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听力和品味。
二、大部分主流音乐软件都有非常丰富的古典音乐收藏,而且会定期更新。我经常会被某音乐软件的推送吓一跳:某某去世已久的大师发行了新唱片!但点进去看也许是之前唱片的重做版或是新上架了之前的唱片。
三、要准确知道搜索作品的英文、德文、法文的名称和作品号,以及演奏家的准确英文名。国内主流音乐软件对大部分音乐家的名称都有汉化,但在某些字上会有小出入,所以还是要准确用原文拼对音乐家的全名。在搜索结果里善用歌手选项和专辑选项,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唱片等着你去发掘;也要善用相似艺人和唱片的推荐。
四、一位音乐家在同一首作品的不同时代的录音是不可多得的教学材料,一定要比较着去听。最有名的莫过于古尔德对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两版演绎。而我最近发现了古尔德在一场音乐会现场演绎的几首变奏也是精彩绝伦,和他的录音室录音不一样。
五、现场录音(live recording)是宝藏。准确性和录音质量可能没有录音室录音(studio recording)高,但是演绎精彩度和灵感迸发瞬间是很值得聆听的。
六、古典唱片索引类的书可以买一本常备,其实省下来很多查阅资料的时间。
七、不一定所有出版唱片的演绎质量都过关,尽量听大公司正规厂牌的唱片。小作坊的唱片有惊喜,但“踩雷”的几率很高。
八、不要刻板地认为某一位音乐家对某一位作曲家的演绎肯定不行,比如“贝多芬专家肯定弹不好肖邦”,这类的先入为主的概念一定要消除。在某一阶段不喜欢某位演奏家的演绎,可以不听,但过一段时间再去聆听会有很大收获。
聆听别人的演绎,也是学习一首作品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希望大家可以在学习作曲家作品的同时也学习别的演奏家对这首作品的理解,进而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