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大提琴演奏有哪些益处?
在近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越来越笃定,乐器演奏训练是一种极好的素质教育方式——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通过接受器乐演奏方面的训练,可以提升多方面的能力:
动作多项精密
全面开发脑力
对于一名初步合格的大提琴演奏员而言,在演奏时,他的眼睛要看谱子,关注当前音和后几个音,耳朵要听每个音,脑子要想象下面即将演奏出的音符、乐句的样貌(包括音高、音量、音色等多个参数),并设计好如何用两只手塑造出这样一个或一串音符。他的左手要找到正确的按弦位置,并要在瞬间决定手指落下的力度、是否要揉弦、以怎样的频率和幅度完成揉弦;他的右手要同时完成弓速、压力、触弦点的选择,并且随时跟随乐句需要做变化。他的肢体需要配合演奏,与运弓做同向或反向、大幅或小幅的晃动,这需要他动用腰腹甚至腿脚的肌肉。
横跨多种学科
全面拓展视野
笔者在给学员的启蒙课堂上,通常会讲一些简单的声学知识,例如,振幅、频率、传播速率等。这些以前在高中物理课才出现的内容,往往会让小家伙们瞪大双眼;而因为有大提琴这个大玩具可以现场操作,他们又吸收得很快,很快就能发出一些惊人的老成见解。
乐理知识里,仅节奏这部分就蕴含了大量的分数、小数计算。比如把一个四分音符分成四个十六分音符或按照三连音拆分。而等到他们真正在学校学习分数、小数,恐怕得在几年以后了。这无疑是一种颇有效果的预习——这样具象化的展示,孩子自然印象深刻。反过来说,一些年龄稍大的孩子,如果节拍总数不清楚,必然对分数、小数题目也颇为头疼,其数学课成绩也堪忧。
笔者认为,演奏和演唱都是对语言、文字的延伸。上课时,笔者会以很多诗歌、文学作品为例,给学生讲解,例如,后起拍的小音符约等于故事开头的“从前”、“有一天”、“上回书说到”,不需要刻意强调,例如演奏中的模进类似于排比句等,这样理解会让演奏更通顺、流利。左手决定了演奏中的what(演奏什么音),而右手决定了how(这个音如何呈现给观众);这个说法并不严谨,因为其实左手也会影响“how”,但这样讲解会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汇。
培养综合能力
全面提升心智
学习演奏大提琴的过程中,会遇到大量关卡、障碍,需要突破。如何发现问题、拆分问题、解决问题?如何提高效率,用比别人少的时间突破难点?这些本领,其实都可以在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学生。
演奏训练培养的另一种能力,叫“少犯错误、一次做对”——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并不困难、花哨的曲目,但必须以最好的状态呈现给观众,没有第二次机会。他们要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追求每次都做到最好,争取将“正确遍数”甚至是“一次性正确遍数”最大化。
学习演奏需要忍受大量的枯燥练习、心智折磨和自我怀疑,而演奏弦乐器在初期阶段对学习者的折磨尤甚。这也锻炼了演奏者“延迟索取回报”这种经常被教育学界提及的优秀品质。有位朋友说,大提琴带给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自信——我连这么难的东西都能用短短20年的时间掌握,那么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我不能靠努力学会的。
此外,对于有机会进入乐团的琴童,可以获得难得的社会化训练机会。他们会提前体验三种冲突:协作与竞争、服从命令与发挥个性、大规模合作与小圈子文化。演奏训练还能够潜移默化培养演奏者对于美的鉴别和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