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学音乐不能图“过瘾”——小提琴家陈曦访谈
CCTV音乐人生—— 中国小提琴家陈曦专访
出生于中国沈阳的陈曦,3岁随父习琴,7岁登台演出,11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12岁举办独奏音乐会,13岁升入附中开始同国内外顶尖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多次荣获国际国内比赛大奖。
1999年被世界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教授收入门下,他还曾师从于王冠、赵薇、隋克强和著名小提琴家薛伟等名师。在此期间,2000年,陈曦在第八届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奖。2001年获得全国国际比赛选拔赛第一名。第七届全国小提琴比赛青年组第一名和中国作品演奏优秀奖。
陈曦的履历光彩夺目,17岁便问鼎有着音乐界奥运会之称的“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小提琴比赛最高奖,毕业于世界顶尖的柯蒂斯音乐学院和耶鲁大学,并获得耶鲁大学最高荣誉院长奖,被世界最权威的音乐杂志《斯特拉底》称为“一位拥有强烈个性、极其光彩辉煌的演奏家。”
“很多人说兴趣是第一的,我认为兴趣虽然也非常重要,但方法才是第一的。如果用错误的方法引导兴趣,只会更加“悲剧”。
过分放大兴趣,不注重刻苦,其实这是误区。哪怕每天一小时,也要花在认认真真的训练上,而不是花在演奏和“过瘾”上。
作为知名钢琴家郎朗的师弟,青年小提琴家陈曦选择了一条与师兄不同的道路,从全球排名前三的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毕业后,陈曦在美国耶鲁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和“最高院长奖”。学成归国的他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把音乐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
日前,陈曦接受了采访,在谈及儿童音乐教育时,他认为过分放大孩子的兴趣教育,让孩子随便学习乐器过把演的“瘾”就行是一种误区,即使不打算让孩子未来走职业音乐人的道路,也需要注重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有针对性的训练。他说,胎教可以从音乐开始,学习音乐可以让人感受到美,能让人受益终身。
成长之路
出生后爸爸先看他手指够不够长
广州日报:您3岁开始练小提琴,7岁登台表演,17岁获得被誉为“音乐界奥运会”的柴可夫斯基音乐大赛大奖,18岁进入全球排名前三的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并在美国耶鲁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和“最高院长奖”。您是如何走上小提琴家这条道路的?
陈曦:我很小的时候在父亲的引导下开始学习小提琴,我父亲很喜欢小提琴,他没有经过正规的学习,希望我“子承父业”。当我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他就天天给我妈妈听音乐,当我出生后被抱出产房的时候,我爸爸第一件事不是看我长得怎样,而是看我的手指够不够长。
学习小提琴,首先需要刻苦的练习,练习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那么快乐的,需要付出汗水甚至泪水。小时候,我每天练琴超过5小时,还要动脑子去完成老师布置的很多任务,这是要走小提琴道路必不可少的环节。
广州日报:每天花那么多时间练琴有没有觉得很苦或者想放弃?你和郎朗小时候在一起学习音乐,有没有一些有趣的事情?
陈曦:我喜欢小提琴,所以虽然很苦,但没有想过放弃。小孩子练琴,首先要知道父母是爱你的,父母让你学琴是希望你好,还有一点是要找到好的老师,好的老师会让你喜欢音乐。
另外,我觉得环境特别重要。我和郎朗是在沈阳一起长大的,我是他的师弟,我们一起参加演出。当时不是在我家就是在郎朗家,我们几个小孩拉琴、弹钢琴、玩儿,家长也在讨论音乐,我觉得这种氛围特别重要。
小时候我一直以郎朗为榜样。假如郎朗跟我说他今天练了八个小时的琴,而我只练了六个小时,我就会觉得我还不够,会去追赶。
广州日报:从美国毕业后,您选择了回国任教,当时是怎样考虑的?
陈曦:我认为有一批优秀的海归人才回来任教,才有可能提高国内的音乐教育,因此我觉得自己应该在这里发光发热。音乐家的责任不光是在舞台上,为以后的舞台培养出更多艺术家、提高社会的审美同样非常重要。
音乐教育
用错误的方法引导兴趣只会更加“悲剧”
广州日报:现在很多家长都非常注重对孩子进行音乐艺术方面的培养,其中有没有误区?您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地进行音乐教育?孩子多大开始学乐器比较合适?
陈曦:音乐能给孩子带来非常多好处,今后的生活也离不开音乐,正确的音乐教育要以正确的方法为前提。很多人说兴趣是第一的,我认为兴趣虽然也非常重要,但方法才是第一的。如果用错误的方法引导兴趣,只会更加“悲剧”。有了方法第一的意识,再去考虑孩子的兴趣,看孩子更适合哪种艺术形式的表演、什么样的音乐方式,因材施教。
现在有部分家长认为,让孩子学音乐只是培养一种兴趣,学学就行,不用非常认真刻苦。过分放大兴趣,不注重刻苦,其实这是误区。如果未来不想走专业道路,学习可以不求量,但要求质,专业学习可能每天要练习四五个小时,业余的话可以每天练一小时,但这一小时还是应该认认真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哪怕每天只练一首曲子的五行到十行,也不要让孩子没有任何效率地把一首曲子过两遍就完事。哪怕每天一小时,也要花在训练上,而不是花在演奏和“过瘾”上。就像足球运动员,每天要做的并不是踢比赛,更多是传球、跑动等训练。
我认为,不管是兴趣培养还是走专业道路,方法都要对,比如管乐演奏方面的嘴型、弦乐演奏方面的手型都要正确。很多家长认为这些都不重要,只要孩子快乐就好。比如练芭蕾舞或体操,如果连胳膊、腿都伸不直,那就不是一般的兴趣,而是学坏了——孩子没有得到美的鉴赏和认识,这种兴趣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对于学习音乐的年龄,我认为弦乐和钢琴一般4岁以上就可以学了,管乐的话要八九岁以后开始学。选择乐器要看老师的指导,有些人的嘴型适合吹管乐,有些人则不适合,有些人的手指比较短,可能就不太适合小提琴、钢琴等乐器。
广州日报:您认为什么时候让孩子接触音乐比较合适?国外的情况是怎样的?现在有一些妈妈在怀孕期间就开始音乐胎教,您怎么看?
陈曦:接触音乐的时间我认为越早越好,胎教在国外也很盛行。我个人认为音乐胎教非常重要,早期的音乐启蒙教育对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艺术感染力是有帮助的。但胎教要学会听正确的音乐,孕妇不要长时间听音乐,每次10分钟左右比较理想,然后要休息,让腹中胎儿也休息,两次听音乐的间隔最好在3小时以上,比较激烈的音乐不要听,会对孩子的听力造成损伤。
音乐学院的很多老师都曾经在升学考试时发现,有些很有天赋的孩子和接受能力稍微差点孩子的区别在于有的曲子他没学过,却可以很快背下来,对这方面很敏感,这也许跟以前的胎教有关系——有些父母在胎教时给孩子听了很多音乐。
对于国外的音乐教育,不要过于迷信。我之前询问过国外多个音乐学校的校长以及著名音乐家,我问他们目前美国中小学音乐素养教育怎样,他们的反馈都是不太好,甚至不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也造成了目前各大乐团亚洲人的比例越来越多而欧美人越来越少。
广州日报:也有些人认为,为什么要让孩子学音乐或学乐器,反正以后不会走上职业之路,对此您怎么看?
陈曦:确实有些人认为小孩子尤其是小学生学音乐是没用的,也有些人认为家长逼着孩子学音乐是违反人性的。但我认为,音乐未来会陪伴一个人很长时间,当你开心、快乐、忧愁、遗憾、失落的时候,音乐都可以陪伴你,是让人受益终身的。虽然大多数人不会走上职业之路,但音乐会给人带来美以及美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