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老师最害怕的4种家长……
如果你有认真观察过孩子,你会发现孩子都活在当下,父母却常常心怀恐惧。
当家长带孩子去散步时,可能是因为担心孩子长太胖,或者体质不好,但孩子能在路上看见蝴蝶,观察蚂蚁。
对孩子来说,散步本身的快乐就是散步的意义。练琴也是同样的道理,你不能经由一个痛苦的过程,到达一个快乐的终点。
在学琴过程中,父母常常做出坑娃的行为。今天我们来细数一下,琴童家长坑娃的四种方式,帮大家有效避坑!
一、急
当孩子学琴的时候,他们学的是什么呢?是弹一首高难度的曲子?是能在舞台上落落大方地演出?是拿到钢琴段位证书?是想孩子被夸天才?
孩子学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他不仅掌握弹奏和肢体训练的能力,也要同步学习乐理,拥有鉴赏和倾听音乐的能力。
因此,孩子学琴并不是1个月,3个月,半年就能看见成效的,学琴是一个逐步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学琴是一场终身浪漫的开始,孩子学琴的过程是他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意志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全方位训练过程,而不仅仅是弹奏一首曲子那么简单。
我一个朋友的孩子,今年5岁,天赋很好,但是才上了几节课,朋友就开始打退堂鼓了,对我说“孩子不喜欢练琴”,“手型总是不规范”诸如此类的话,她甚至认为孩子“就不适合学琴”,很快就让孩子放弃学琴。
急于求成,是没办法学好琴的,只会徒增压力。孩子一旦开始学琴,家长就要抱着细水长流,水滴石穿的从容,切不可心急。
二、多
给学生上课时,家长经常会跟我反馈的是:“能不能多教一点?他学得很快的!”其实,孩子每次练琴的新内容不宜过多,贪多嚼不烂。
家长要相信老师的专业,一般学生是每周上一节课,作为老师,我们给孩子排课,会结合孩子上一次课的掌握程度和孩子的学习进度来因材施教。
在课堂上,老师会对新的内容做分解,示范,同步教授乐理知识,然后让孩子试奏,并在现场纠正和指导孩子的弹奏和练习。
课后一周的练琴计划,我们比较建议,家长帮孩子将老师的作业分成3-4个部分,每天就1个部分针对性练习。剩下的2-3天,孩子需要巩固和熟练新内容,让孩子完全吸收新内容,融会贯通。
这里有个小建议:年龄小的孩子家长要陪同听课,帮孩子做好笔记,把需要联系的重点难点记录下来,才可以更好地指导孩子练习。
三、长
很多家长走进了一个误区:练琴时间越长越好!每天努力鸡娃的时候,就对孩子说,“看看隔壁家小明今天都练了2个小时,你才练30分钟,肯定不行。”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每次练琴的时间不宜过长。
孩子要保持专注,需要启动前额叶区域,但孩子的前额叶发育尚完成。心理学家兼儿科医生Arnold Lucius Gesell研究发现,对于需要高度集中精神的困难任务,孩子的专注时长分别是:
3岁→6分钟 6岁→8分钟 9岁→10分钟 12岁→15分钟
很多小琴童都是3、4岁就开始学琴,我们建议年幼孩子单次练琴时间在15-20分钟即可,因为他们的大脑已经疲劳,无法继续掌握新内容。坚持练琴一段时间后,孩子专注力也逐渐高于同龄人,后期可以适度延长练习时间。
对于对年龄小的孩子,最好练琴方法是少量多餐,即:每次20分钟左右,一天练2-3次即可,随着年龄增长可以适当延长单次学习时长。
四、快
来到最后一个坑!也是我们平时最常见的坑:弹得太快。
有些家长给孩子做练琴计划,是以数量为指标的。比如,“今天卡农弹30遍”。或者是,“上节课学过的曲子都弹10遍”。
有些小机灵鬼就要钻空子,他们弹琴弹得特别快,只想快快完成任务去玩耍,快弹压根没有真正练出效果,反而把弹错的地方练得很熟悉……
我们的建议是,练琴要慢练!慢练会让大脑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形成肌肉记忆,也能让孩子发现自己的问题。
练琴路漫漫,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一场修炼,以后陪娃练琴注意避坑,才能练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