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告别无效练琴,试试把一次练琴分成三个部分
要告别无效练琴,试试把一次练琴分成三个部分
很多人学琴,总觉得“每天练几个小时”才是进步的关键。
可你可能也发现了——有的人每天练得很久,水平却原地踏步;有的人每天时间不算长,却越弹越好。差别在哪?
答案就在于——你是怎么练的。
把一次练琴分成三个部分,可以让你的进步效率成倍提升。
第一部分:基础时间
就像盖房子要先打好地基,练琴的第一步是“打基础”。
这段时间用来练音阶、基本功、技术难点。比如,乐曲中遇到的快速分解和弦、双手配合不稳、节奏问题,都属于这个范畴。
有个重要原则:动作之前,先在脑子里有预感。
不是手上乱试,而是清楚知道自己要按哪个键、用什么动作、要发出怎样的声音。遇到难点时,别整段反复弹——把它拆开,分成最小的片段练,慢下来,直到它听起来和你脑子里的“理想版本”一致。
记住,问题解决了,就可以转到下一个,不必无休止地啃同一个技术点。
第二部分:表现时间
基础打好后,就该让音乐“活起来”了。
这部分的重点是乐句的塑造、段落的连贯性,以及如何把一个乐章甚至整首曲子弹得有故事感。
在基础时间里,错一个音要立刻停下来改正;但在表现时间里,不要为了一个小失误而停下。就像舞台上的表演——即使出现小瑕疵,也要保持整体的流畅和情绪的连贯。
第三部分:表演时间
这一部分,是让你从“在家练琴”切换到“在舞台上演奏”的状态。
把那些拆开练过的难点、慢速反复过的片段,重新放回整首曲子里,完整地、带感情地弹一遍。
重点是——用耳朵当裁判。
很多人对自己弹出来的声音会“自动美化”,觉得没问题,其实听众听到的完全不是那样。所以,要学会客观地听自己,可以录音回放,也可以闭眼去感受声音的流动和呼吸。
大师们也有类似的建议。
帕尔曼小时候的练琴方法很简单——第一小时基本功,第二小时练习曲,第三小时乐曲。
米尔斯坦则提醒:“时间不是重点,质量才是重点。”
还有西盖蒂说得好:“真正的艺术是倾听自己的演奏,发现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解决它。”
如果你也常常觉得“练了很多却没进步”,不妨试试这种三段式练琴法:
基础时间,解决技术问题;
表现时间,让音乐有情感;
表演时间,检验和巩固成果。
这样,你的每一次练琴都会有方向、有成果,不会再陷入无效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