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谱上的编号是怎么来的?
同学们在练琴或看乐谱时,应该常常会发现曲名后面带着一些数字或字母,比如:
贝多芬:Op.37
莫扎特:K.545 或 KV525
维瓦尔第:RV4
舒伯特:D112
这些都是什么意思呢?它们并不是“装饰”,而是有重要意义的。今天我们简单讲一讲,希望大家能多一点理解,弹起这些曲子也能多一点“心中有数”。
这些编号,是什么意思?
这些编号的全称叫“作品编号”,是为了标记作曲家作品顺序用的。最常见的是“Op.”,这是拉丁语 Opus(作品) 的缩写。
Op.1 就是“作品第一号”。
如果同一个作品包含多首曲子,就会进一步细分,例如 Op.1 No.2 表示“作品第一号里的第二首”。
有时作曲家对同一作品写了两个版本,就会在后面加个字母区分,比如:
Op.49a 和 Op.49b,分别是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
如果一部作品是在作曲家去世后才出版的,那就叫“遗作”,我们常常会看到它被标注为 Op. Posth.
编号是谁定的?
通常,作品编号的来源有三种:
作曲家本人
出版商
音乐学家或研究者
最早给作品编号的,是一位意大利作曲家班基耶里(Banchieri),生活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
不过,在历史上,编号其实很不统一。
为什么编号会混乱?
最理想的情况,是按照作品完成的先后顺序编号。但现实中,很多编号是按出版顺序定的,有时两者不一致,就容易产生混淆。
举几个例子:
巴赫从来没有给自己的作品编号,所以后人需要整理。
海顿和莫扎特有时标编号,有时不标,他们自己标的也不太规范。
贝多芬算是第一个比较系统编号的作曲家,但即使如此,他还是有一些作品没有编号。
到了19世纪以后,大部分作曲家开始自己编号了,整体就规范多了。但即使如此,也不是完全统一的
比如:
埃尔加只给一部分作品编号。
理查·施特劳斯改来改去,让人头疼。
德沃夏克甚至允许出版商把早期作品放在后面编号。
后人怎么解决这些混乱?
为了方便研究和教学,一些音乐学家专门花了很大功夫,替重要作曲家的作品重新系统整理编号,并给这些编号系统起了名字或标记。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编号系统,你以后在曲谱上应该会常常看到:
巴赫:BWV(Bach Werke Verzeichnis)
亨德尔:HHA(Hallische Händel-Ausgabe)
斯卡拉蒂:L(Longo 编号)或 K(Kirkpatrick 编号)
海顿:Hob.(Hoboken 编号)
莫扎特:K 或 KV(Köchel 编号)
贝多芬:Op. 是他自己定的,WoO 表示“未编号作品”
舒伯特:D(Deutsch 编号)
李斯特:R(Raabe 编号)或 S(Searle 编号)
巴托克:Sz(Szollosy 编号)和他自己编号的Op.
至于像肖邦、门德尔松、舒曼、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格里格、德彪西、斯克里亚宾这些作曲家,一般就用普通的 Op. 来标作品。
乐谱版本的差异
除了编号,同一首乐曲在不同版本的乐谱中,还可能会有很多细节上的不同:
音符的写法
力度标记
速度、表情术语
指法、踏板
小节数等
这些差异可能来自作曲家的修改,也可能是后来的演奏家或编辑者的处理方式。版本之间的不同,并不是好坏对错的问题,而是各自提供了不同的理解角度。
怎么选择合适的版本?
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版本的乐谱,质量也参差不齐。一个有经验的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选择合适的版本来使用:
初学阶段:选用权威、公认较好的单一版本为主,方便学习。
中级阶段:可以开始接触多个版本,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吸取不同优点。
高级阶段:在演奏技术和风格理解比较成熟之后,就可以学习所谓的 “Urtext” 版本,也就是“原始版本”——这种版本没有后人的改动,更接近作曲家的原意。
总结一下:
了解作品编号和版本的背景,不是为了“炫知识”,而是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乐曲、选择合适的乐谱、提升练琴效率。希望你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也能像研究一门语言一样,对这些“音乐细节”多一分关注、多一点好奇。
音乐是活的,它不仅在你的指尖里,也在你愿意探索的每一个角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