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臭玩流行的乐队」,为什么他们会被喜欢?
如果你是一个摇滚音乐爱好者,当别人问你最喜欢哪支乐队时,你毫不犹豫地回答「Coldplay」,对方也许会向你投去鄙夷的眼光,并告诉你说他们只是臭流行。
然而这支「臭流行」的英国乐队又是无数人不可否认的摇滚启蒙。
一首《Yellow》让许多人开始接触摇滚音乐,也养活了许多乐器培训机构——这几乎是架子鼓教学的必备初学曲目之一。
曾经Coldplay连续三张专辑都获得独立音乐的高逼格指标奖项:水星奖的提名。
要知道,水星奖是以偏爱小众、经常爆冷的口味出名的,号称全球最高冷的音乐奖项,而当年势头正盛的 Coldplay能被提名,其实并不简单。
作为一支英国乐队,他们也拿下了七座格莱美奖,这其中也包括最佳摇滚专辑奖。
在乐队逐渐式微的21 世纪,Coldplay不仅有不少大热歌曲、一亿张唱片的可怕销量,巡演总票房还排在全球前五,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那么,他们又是为何成为令诸多摇滚乐迷痛心不已、羞于启齿的乐队的呢?
前段时间,主唱Chris Martin宣布Coldplay再出三张专辑就不再推出新作。
而最后一张专辑将会是一张同名专辑,叫做《Coldplay》,来为乐队二十多年的事业生涯画上完美的句点。
借此机会,也让我们一起循着他们的轨迹,看看 Coldplay 究竟是一支怎样的乐队。
初出茅庐
1996年9月,刚刚进入大学的Chris Martin在同学Tim的介绍下,认识了Jonny Buckland。
两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出于对音乐的热爱一拍即合,组建了一支名叫 Pectoralz的乐队。
Chris担任主唱,Jonny负责弹吉他。几个月过后,他们开始一起写歌、排练。
然而两个人的乐队还有很大的局限,Chris和Jonny也想吸纳更多的成员。在这期间,Chris 还认识了弹键盘很厉害的Tim Rice-Oxley。
不过Tim此时已经有了另一支叫做Keane的乐队,也就没有加入他们。
多年后,Keane和Coldplay都成为后英伦时期的代表乐队,不过那就是另一段故事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他们的同学Guy Berryman入伙,担任贝斯手,并在未来的二十多年里凭借着卓越的发量成为乐队当之无愧的颜值担当。
Guy是一个左撇子,但仍然弹右手琴。
万事俱备,只差鼓手,但是一切无需操之过急,他们决定一边写歌一边寻找新的成员。
三个人一起写了三首歌,决定制作成一张EP,于是他们敲开了他们的朋友 Will Champion的家门。
Will会演奏很多不同的乐器。他会弹吉他、贝斯和钢琴,会拉小提琴还会吹锡笛,但是他并不会打鼓。
而他们的到访,也只是因为Will和一个鼓手住在一起,家里就摆着一套架子鼓。
好巧不巧的是,这天晚上,Will的室友有事出门了。眼瞅着录音计划就要泡汤,Will却说他想要试试看。
彼时,Will 虽然还不会打鼓,但他一贯学习乐器的方式都不是跟艰深的乐理知识搏斗,而是靠观察:看别人怎么弹琴,他就怎么弹。在和鼓手室友同住的日子里,他早已耳濡目染。
图片
于是,Will第一次握起鼓槌,乐队也录制了第一首Demo,终于不虚此行。不久之后,Will 正式加入乐队,完成了最后一块拼图,这个经典阵容一直到今天也没有再变过。
「捡」来的乐队名
尽管乐队已初建规模,但一支乐队还是要有一个像样的名字。
乐队最初的名字Pectoralz看上去高大上,但翻译过来却是胸肌的意思,实在是有点草率。
后来乐队又从Pectoralz改成Starfish……从胸肌变成了海星,好像是好了那么一点,但也没好到哪去。
Coldplay这个听上去十分酷炫的名字,是他们从朋友那里捡来的。
把Jonny介绍给Chris的Tim自己也有一支乐队,Coldplay本来是他们的队名。但是他觉得这个名字太过压抑,于是就把队名换掉了。
于是,Starfish顺理成章地变成了Coldplay。
Coldplay这个名字来源自美国诗人Philip Horky在1997年出版的诗集《Child's Reflections, Cold Play》。
这本诗集非常风格化,以独特的诗意结构探索着人们的内心世界。
乐队的中文译名「酷玩」或是「冷耍」听上去似乎有趣,却也在某种程度上消减了原文的黯淡色彩。
尽管如今的 Coldplay 和压抑几乎扯不上什么关系,但他们的早期作品,却是非常符合「Coldplay」的意涵。
乐队的第一首 Demo 作品《Ode To Deodorant》,就有着非常冷冽而诡异的感觉。
这首歌收录在一张自制的磁带上,封面还印着当时担任经纪人的Phil Harvey 的电话号码。
随着游离的合成器音阶开场,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突入的电吉他扫弦:过载音色搭配着 Phaser 和 Delay 效果,只是演奏着高低八度的半音下行,却用停顿和切弦的方式做出了十足的律动感。
接下来,Jonny 又在一个小节中变换着两个和弦,让律动感变得更加突出;
而贝斯的旋律则将原本基于 Bm 的半音下行和弦变成了新的进行:Bm-F#-A-E。而其中,F#和弦运用了和声小调,而E和弦则可以看作是使用了 Dorian 音阶。
而鼓组不仅跟贝斯配合默契,更是和吉他弹出的节奏卡得严丝合缝,听来甚爽。
然而这么一首逼格不低的歌,却是唱给除臭剂的颂歌……
也许你会以为歌词是在借喻什么更深层次的东西,然而并没有,完全不知所云。
但作为乐队的第一首自制作品,已经具备相当的完成度,音乐性也很不错。
而后,在Phil 的资助下,Coldplay 独立发行了首张EP《Safety》,依然延续着他们的阴郁质地。
缓缓游弋的木吉他扫弦、间或出现的大小调互换、迷幻味道的电吉他,搭配人声演绎出颓丧的感觉,都不免让人联想到 Radiohead。
而 Chris 此时也还没有形成标志性的个人风格,颓废的感觉也有点模仿 Thom Yorke 的意味,但仍然精彩。
这张EP一共只印了500张,乐队在自己的演出上卖掉了50张,其余的大部分都被送给亲朋好友、寄给各大厂牌。
如今,这张唱片已被炒到天价。
《Safety》首先吸引了唱片公司 Fierce Panda 的注意,率先和乐队签下合约推出单曲;
随后乐队转投曾签下披头士、Queen、Radiohead 等乐队的大公司 Parlophone,签下了五张专辑的合约,并首次登上 Glastonbury 音乐节,随后延续着他们的清冷的气质,推出了第二张 EP《The Blue Room》。
论一个乐队的自我修养
尽管Coldplay被大公司收入麾下、登上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音乐节,但乐队仍然发展缓慢,难有起色。
在录制《The Blue Room》的过程中,制作人觉得Will打鼓的能力不足,而Chris也开始抱怨Will的鼓没打在拍子上,一度把Will赶出了乐队,两三天之后又满怀内疚地恳求他回归。
解决了内部的问题之后,他们仍然要面对现实——即便乐队已经推出了两张 EP,但却没有任何一首歌曲在排行榜上混上名次;
此刻,他们还只是四个籍籍无名的年轻人。
于是在《The Blur Room》的制作人Chris Allison的召集下,Coldplay 来到录音室,大胆地决定启动首张专辑的制作。然而乐队成员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缓和,Allison也不满意他们的状态,专辑计划暂时搁浅。
就这样又过了几个月,Ken Nelson被找来担任Coldplay的专辑制作人。他看了乐队的演出,发现症结依然存在:“感觉他们非常紧张,匆匆忙忙地完成演出,很难让人听进去。”
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Ken和Coldplay就每首歌做出详细的讨论,从每首歌要用什么速度到编曲的每一个细节,让乐队松弛下来,找到更加对的状态。
在 Ken 的帮助下,乐队终于轻松地完成录制,在世纪之交的千禧年推出首张专辑《Parachutes》。
首张专辑依然保留了 Coldplay 冷冽而阴郁的感觉:第二张 EP 中的《High Speed》被原封不动地收录在专辑里,全新的创作《Spies》听来也依稀孤独空旷。
但专辑更多地展现着与以往不同的面貌。
同样收录于第二张 EP 里的《Don’t Panic》,在Ken的重新炮制下,中段的钢琴音色则染上了Phaser的效果,而原本藏在乐器里的电吉他的声音变得更加清晰,有着更加温暖的质感。
专辑的首波主打歌《Shiver》是在美国唱作人Jeff Buckley的影响下所诞生的创作。而唱片公司的 A&R 在最初听到它的时候却非常失望,无法从中感受到任何的活力。
但在乐队调整过状态之后,这首歌却变得截然不同。
这首听来轻快的歌,实际上唱的却是爱而不得的无奈。Coldplay 不仅用歌词传达这种情绪,在和声上也体现出这种纠葛的感觉。
前奏与副歌的和声进行是B-F#m-A-G#m,而中间的两个和弦 F#m 和 A 则是把调式换到 Dorian 上:
主歌部分则从四级和弦 E 开始,随后才转到一级和弦B:
而主副歌之间的桥段只在 G#m 上做文章,在前面的几句里让根音在 G# 和 G 之间反复移动,让不确定的感觉更加强烈;
而在副歌前的最后一句,则用了line cliché 的手法,G#m 一路根音下行移动到 Emaj7:
Chris 还在木吉他上使用特殊调弦,将四弦调成 B、一弦调成 D#,让和声的层次更加丰富。
Will曾被赶出乐队的那两天也成为了乐队创作的养分,变成了歌曲《Trouble》。
Will的鼓和Chris的钢琴也恰好成了这首歌的主轴,尽管这是一首以道歉为主题的歌曲,但情绪里却流露着温柔的味道。
每段主歌的最后一小节都使用了F和弦,而这个和弦则是从 Mixolydian 调式中借来的;
而副歌则使用了 E Dorian 的调式,和声进行变成了更加有离调感的 A-Em。光是从作曲的角度来看,这首歌已经足够 Trouble 了。
当然,真正让乐队声名鹊起的还得是《Yellow》。这首歌完全是计划之外的产物,几个人在录完《Shiver》之后出门透气,在星空下攫取灵感,很快就完成了这首歌。
在这首歌里,Coldplay 将以往冷冽的感觉完全抛在脑后,歌词和旋律都尽显温暖的感觉。乐队也由此爆红,直到现在《Yellow》仍是他们最受欢迎的歌曲,甚至可以说没有之一。
整首歌几乎只用了 G、C、D、Em 四个和弦,电吉他 riff 也基本上通过扫弦来构建,在 Coldplay 的创作里算是非常直给而简单。但他们还是把巧思留给了最后一段人声伴着吉他的哼唱:
在唱到「you」的时候,和弦变成了 F#m,而在之前的段落里,这里的和弦则是大调的F#和弦。
这个从平行的自然小调中借用的和弦有了不一样的色彩,最后还以四级的大七和弦Emaj7结尾,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Parachutes》的推出让Coldplay大获成功,一跃成为后英伦 (post-britpop) 时期的领衔乐队,更是获得了格莱美最佳另类专辑,在全世界都收获了不少乐迷。
封面上黄色的地球仪在每个人的脑海里不断旋转,也成为了许多人的摇滚启蒙专辑。
尽管看起来乐队起步缓慢,但其实从正式成立到名声大噪,不过花了两年的时间。而不论是商业成绩还是乐评表现,他们都有了一个相当高的起点,这既是一件好事,但也意味着他们即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摇滚乐队日常小吵小闹是常事。比如每次要Cover就会遇到必须扒谱的问题,而且是每个乐队成员都得扒,不然网上搜到的全是不在同一个调上各式各样的谱。而且歌没扒好,可能乐队就吵架解散了。
他们音乐的独到之处
在《Parachutes》打响名声之后,Coldplay继续搭上制作人Ken Nelson,开始筹备第二张专辑。
在九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陆续创作了二十多首歌,录音的工作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然而就在专辑即将完成之际,Coldplay却决定推翻重来:因为这些歌听起来和《Parachutes》实在太像了。
他们并不想重复自己,而是要寻求突破。
在重重的压力之下,尽管经常有人在排练的时候嚷嚷着要退出乐队,但最终,四个人还是聚集在一起,交出了一张近乎完美的答卷:《A Rush of Blood to the Head》。
Coldplay 在这张专辑里还是留下了几首简单而抓人的抒情歌曲。
《In My Place》、《The Scientist》依然带着《Parachutes》里简单而又抓人的特质,也不出意外地成为专辑中最受欢迎的两首歌曲。
但与此同时,这张专辑更是 Coldplay 野心的呈现。
相比第一张专辑的简单和直率,这张专辑的音乐更加复杂,探讨的主题也更加深刻,在各个维度上都有着显著的提升。
专辑的开篇曲《Politik》是 Chris 在 9/11 恐袭事件发生后写下的。头两句歌词原本是「Look at earth from outer space / Isn't this a crazy place?」,而后 Chris 改成了把后半句改成了「Everyone must find the place」。
这首歌与 Coldplay 此前的作品都有着非常大的区别,爆裂的八分音符形成巨大的音墙,而 Chris 大声地唱着「Open Up Your Eyes」,像是要把人们从沉睡中叫醒。
这首歌的大部分时间都在C7和Fsus4之间兜转,只有两个和弦。这实际上是 F 和声小调上的五级到一级,是一个并不常见的和声进行;
直到最后,才变成了普通的 6415 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的钢琴部分还有 Muse 的主唱 Matt Bellamy 的参与,这么一想似乎也有点 Muse 的味道。
与之相似的还有《God Put A Smile Upon Your Face》。
这首A大调的歌曲同样也从大三和弦 C# 起手,而这其实也是 F# 和声小调的五级;但这首歌的和声要更为复杂,离调感也更为强烈。
这首歌的木吉他部分采用了C#-F#-B-E-G#-C# 的特殊调弦,扫弦时将一二弦放空,就得到了这种非常怪异的和声效果。
而如果把第二个和弦当作起点,再刨开空弦音,你会发现 E-D#-D-C# 是一个完全的半音下行的进行。
而到了副歌又变成了1-5-6的进行,但原本是小调和弦的六级却使用了大调和弦,在守序之中制造着一点小小的混乱。
即便是和声简单的歌曲,Coldplay 也能玩出新的花样。钢琴做主角的《Clocks》,前奏乍听之下有着微妙的怪异感,然而再往下听又觉得非常和弦。这是因为第一个出现的和弦 Eb 并不是一级和弦,而是五级和弦。
实际上这里使用的是 5-2-2-6 的进行,尽管没有一个和弦是离调和弦,但却有着奇妙的魔力。
Coldplay 凭借这张专辑在一众后英伦乐队中脱颖而出,最终斩获了三个格莱美奖项,《Clocks》更是获得了年度歌曲奖这样的通类大奖。
直到现在许多歌迷都觉得这是 Coldplay 的最佳专辑,在艺术性和流行度之间做到了很好的平衡感。
《A Rush of Blood to the Head》的成功继续促使着 Coldplay 寻求突破。他们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完成了第三张专辑《X&Y》。
在《X&Y》中,你能明显感受到 Coldplay 在编曲上的变化,不仅使用了大量的合成器,失真吉他的运用也比前两张更高;整张专辑氛围感更加强烈,呈现出宏大的太空摇滚的风格。
在这些变化里不难听出电子乐和氛围音乐对 Coldplay 的影响:
开篇的《Square One》从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的主题曲《Also Sprach Zarathustra》攫取了经典的三个音符,转而用合成器布下广袤宇宙,而后闯入的鼓点也有着电子乐式的机械感。
而《Talk》更是直接借用了德国电子乐先驱Kraftwerk的经典曲目《Computer Love》,将原曲中的电子旋律化作激烈的电吉他 riff。
除了合成器的广泛运用之外,弦乐在这张专辑的存在感也大大地提高。尽管乐队在第二张专辑中就已经使用了较多的弦乐编曲,但却从未让人感觉它们是如此突出。
在《What If》的尾段,以半音阶不断爬升的弦乐群奏营造出非同寻常的迷幻感,仿佛将人带入漩涡里,让人想起 The Beatles 的《A Day in the Life》。
专辑中最受欢迎的《Fix You》则是 Coldplay 最为擅长的抒情歌曲,在今年的冬奥会上,它成为了美国双人花滑的比赛曲目。
歌曲的前半段只有静谧的风琴伴奏,而随着其他乐器的加入也有了非常宏大的声响。
《X&Y》仍然收获了不少好评,Coldplay 在新方向上的尝试也备受肯定,并首次提名格莱美最佳摇滚专辑奖。
然而,也有一些乐评认为这张专辑并没有前两张专辑那么好,尤其是《A Rush of Blood to the Head》拔高了所有人的期待,《X&Y》的表现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甚至就连 Coldplay 自己,对专辑的表现也并不是那么满意。
在专辑制作的初期,乐队创作了60首歌曲,而最终只有8首被收到专辑里;在漫长的制作期里,他们变更了制作人、反复调整歌曲的顺序,许多歌曲被推翻重录,像是在一年的时间里制作了三张专辑。
尽管每个乐队成员都在整个过程中得到了提升,也发挥了自己的最佳水平,每个人都在前进的路上,却觉得像是在退步。
接下来要往哪走,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新的难题。
对此时的 Coldplay 来说,路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想要继续往前走,只能去打破他们旧有的习惯。这一次,他们找来在《X&Y》中的《Low》中演奏合成器的氛围音乐人Brian Eno来担任新专辑的制作人。
如果你不知道Brian Eno 是谁,不妨看一看他的履历:
和 King Crimson 的 Robert Fripp 一起组过乐队,参与了 David Bowie 的「柏林三部曲」专辑,也是 U2 的经典专辑《The Joshua Tree》、《Achtung Baby》的制作人。
而他本人则是一位氛围音乐的大师,还为微软制作过 Windows 95 的开机音乐。
在 Brian Eno 的操盘下,Coldplay 在此前从未涉猎过的路线上探索和实验,迎来了乐队生涯中最重要的转折点——《Viva la Vida or Death and All His Friends》。
这张专辑展现出和前三张专辑截然不同的声响。
Coldplay把前面的三张专辑称作他们的三部曲,而这张专辑则探索了新的方向,音乐元素也更加多元。
Coldplay的Cold味儿似乎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节奏感更加强烈的编曲、更加多元的歌词主题;你会感觉到比起以前的独立乐队味道,这张专辑的歌曲气势恢弘了许多,也更加适合大合唱。
开幕曲《Life in Technicolor》是在前三张专辑中都不曾有过的纯器乐作品,loop式的创作方式也是电子乐常见的做法,Chris 的几声「喔哦哦」也让人感觉热血不已。
专辑标题曲《Viva La Vida》成为 Coldplay 的首支排行榜冠军单曲,知名度完全不亚于《Yellow》。
这首歌可以说是弦乐存在感最高的一首歌曲,但直接点燃人们情绪的,还是 Chris 的那几声「喔呜哦哦哦」。
即便是《42》这样有着冷感的旋律线,在进鼓之后,也一步一步变得欢脱起来,进化成人们喜闻乐见的「好蹦风」。
但这张专辑不只是把一支独立乐队变成体育馆摇滚,每首歌曲都有着不一样的感觉。
在美国艺术摇滚乐队地下丝绒的影响下,Coldplay创作出了《Yes》。这首歌里充斥着迷幻的弦乐,Chris也反常地使用低音演唱,和之前标志性的假声形成鲜明对比,有着不一样的辨识度;
在歌曲后半段的隐藏曲目《Chinese Sleep Chant》则受到Shoegaze名团 My Bloody Valentine的影响,厚重的吉他音墙贯穿始终;
而Chris转而使用假声演唱,并以大量的人声和混响效果将其化作器乐的一份子,弥漫在音乐之中。
《Strawberry Swing》则受到了非洲流行音乐的影响,有着异域味道的吉他旋律,也更注重打击乐的表现。
而《Violet Hill》几乎是Coldplay摇滚味道最足的一首歌,尽管这是一首以 4/4 拍为主的歌曲,但在唱到「if you love me, won't you let me know? 」的时候变成了 6/4 拍,而结尾的钢琴伴奏则在 4/4、3/4、5/4、6/4 中不断变换。
这张突破性的专辑大受好评,成为当年在全世界范围内最畅销的专辑,更是提名格莱美年度专辑奖,并最终获得了最佳摇滚专辑奖。
而《Viva La Vida》这首歌,最终则获得了年度歌曲奖,以及——最佳流行表演奖。这也象征着 Coldplay 从独立音乐圈迈入主流市场,成为街知巷闻的大明星。
独孤求败
尝到了甜头的 Coldplay 决定再次与Brian Eno合作,而这一次他们做出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历时三年制作的第五张专辑《Mylo Xyloto》是一张反战主题的概念专辑,而在音乐上则在体育馆摇滚的底色上更进一步。然而,这一次乐队的改变并没有赢得所有人的喝彩。
作为乐队转折点的《Viva la Vida or Death and All His Friends》跟前三张专辑最大的区别,其实就在于配器上的多元化,而 Brian Eno 的做法正是使用更加丰富的音色让乐队的音乐变得如此不同。
然而,当你想起《Viva La Vida》的时候,你首先会想到的是 Chris 的「喔呜哦哦哦」,然后是抓耳的弦乐。
但不管怎么说,在上张专辑中Coldplay仍然没有丢掉自己的特质,作为转型也足够出色。
而到了这张专辑里,Coldplay的声音在哪里已经变得不再重要,Brian Eno 的氛围感已经远远盖过了乐队本身。尽管他们还在弹吉他、弹贝斯、打鼓,但并没有在乎他们在弹些什么。
在这张专辑中,Cold味儿完全消失殆尽,甚至九成的歌曲都是乐队和Brain Eno 共同创作的,其中最受欢迎的歌曲《Every Teardrop Is a Waterfall》甚至是十二个人一起写的,乐队究竟占了多少的比例则不得而知。
这张专辑在商业上依然表现突出,发行当年就卖出800万张,而《Paradise》也成为Coldplay在英国的第二支冠军单曲。但无数老乐迷依然觉得他们只是稍稍地偏离了轨道,并寄希望于他们的下一张专辑。
然而作为一张在每张专辑上都要求变的乐队,Coldplay 进行了全盘的电子化,找来Avicii、Jon Hopkins等电子音乐人共同制作,带来了第六张专辑《Ghost Stories》。
如果说上张专辑还留了那么一丝另类摇滚的影子,那么在《Ghost Stories》里连影子都看不见了。尽管乐队试图从万人大合唱的音乐风格折返,转而往迷幻电子的方向窥探。
然而还是同样的问题——
专辑和时下电子音乐人的作品完全没什么分别,听这张专辑还不如听那些 DJ 的作品。
一再追求突破的Coldplay终于突破不动了。
时隔一年推出的第七张专辑《A Head Full of Dreams》,所有曲目都由乐队和曾四度获得格莱美的双人创作组合Stargate一起创作;
而这张专辑更是邀来了数量最多、风格跨度最广的合作艺人:从R&B天后Beyoncé、前Oasis 吉他手Noel Gallagher到福音歌手Merry Clayton 再到美国前总统奥巴马……
既然音乐在深度上既然难有突破,那么就在广度上强行突破吧。
在这张专辑里,Coldplay不仅回到了体育馆摇滚的路线上,并且还尝试了不少不同的风格:Disco、Funk、R&B、福音音乐——但甭管什么风格,甭管适不适合,统统一锅乱炖地电子化,电子,电子,还是他妈的电子。
乐评人对Coldplay也不再客气,忍不住发问:为什么这么无聊的作品会这么火?
更狠的评价则称这张专辑中最好的歌曲平淡到令人无法忍受,而最坏的歌曲则是完全令人反感。
从《Mylo Xyloto》到《A Head Full of Dreams》,Coldplay逐渐在迷失自己的方向:他们依然是那个想要不断创新的乐队,可惜他们丢掉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声音,也没有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新声音。尽管乐队的音乐变得越来越宏大,却也越来越空虚。
多元的探索
终于,也许是Coldplay也厌倦了喧闹与繁复的音乐形式,他们终于从电子音乐的大染缸里慢慢爬上来,再次注视着钢琴和木吉他,重拾被搁置多年的项目,以双唱片的形式发行第八张专辑——《Everyday Life》。
在《Everyday Life》中,Coldplay不像局限于单独的录音室,而想要收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声音,于是在托斯卡纳、洛杉矶、伦敦和南非的不同录音室完成专辑的录音;
而专辑则封面来自于Jonny的曾祖父所在的乐团Vic Buckland’s Dance Orchestra于100年前拍下的照片,经过后期制作将乐队成员们的脸合成上去。
这让《Everyday Life》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都有了展开,呈现出非常完整的世界观。整张专辑关照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将目光投射到战乱中的中东地区、尼日利亚西的南部城市,唱给全世界的人类。
Chris 则说:
「每一天都是伟大的,每一天都是糟糕的......每天的生活是我们对随处可见的负面情绪的反应。有很多麻烦,但也有如此多的美好的事情发生。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它只是试图让事情变得有意义,说出我们的感受和看到的东西。」
而专辑的音乐性,也得到了十足的延展。
开篇的《Sunrise》是一首弦乐编曲为主的纯音乐,有着浓厚的古典音乐色彩。弦乐的运用在Coldplay的歌曲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却从未展现出如此丰沛的情感。
反战主题的《Trouble in Town》回归了四大件的摇滚编制,有着非常抓耳且饱满的贝斯旋律。
而歌曲还采样了一段美国警察执法的真实录音,这正是Everyday Life这一主题的印证:这样的事情不止发生在作为歌曲背景的中东地区,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在上演。
钢琴作为主轴的《Daddy》则展现了Coldplay此前最为擅长的抒情特质,他们也终于重返应有的创作水平,即便只有钢琴伴奏,Chris 的温暖声线也足以让人感动落泪。
即便是有着体育馆摇滚味道的《Orphans》,在逃离花哨的电子乐编配之后,也变得顺耳不少。
而更为出彩的则是 Coldplay 对多元曲风的探索,不再像上张专辑那样试图一锅乱炖,而是让它们都保持着应有的色泽。
《BrokEn》和《When I Need A Friend》以唱诗班的形式呈现出洗涤灵魂的福音音乐风格;
而早在《Mylo Xyloto》发行之前就创作出的《Arabesque》时隔十年终于重见天日,浓烈的自由爵士色彩结合阿拉伯音乐,有着非常特别的味道。
Coldplay 用这张专辑重新找回了他们应有的状态,时隔十年再次提名格莱美年度专辑奖。
尽管最终铩羽而归,在我看来,他们完成了一张质量绝对不亚于《Viva la Vida or Death and All His Friends》的精彩专辑。
比起《Mylo Xyloto》,这张专辑才是一张概念专辑应该有的样子,是一张真正立足于世界、也尊重音乐的好作品。
他们不再用那些浮夸的编曲来包装自己真正想说的事情,终于敢于去直面一个越发肮脏和残酷的现实世界,并依然热爱这个星球。
既然已经在这张专辑里关心了全人类的苦难,那么下一步就只能心系宇宙了。于是 Coldplay 将思绪放到太空中,开始了全新的宏伟蓝图,想要用音乐建造一个太阳系。
在这样的愿景下,太空主题的第九张专辑《Music of the Spheres》发行,并且还有一个副标题:「Vol I. From Earth with Love」。
在专辑发行前,Coldplay首先发布了长达十分钟先行单曲《Coloratura》,是 Coldplay 迄今为止发行过的时间最长的一首歌。
这首杂糅前卫摇滚、太空摇滚与数学摇滚的史诗实在是太过欣喜,展现出非常惊人的复杂结构,同时保留了十分出色的旋律,也不乏对古典元素的运用,还兼具体育馆摇滚的宏大气势,可以说是一首集大成之作,直接拔高了人们对于整张专辑的期待。
「收音机里沙沙作响的静电噪音,有 1% 在物理学家听来是优美的音乐,因为这是大爆炸中被拉伸的光。这个声音就是宇宙起源时,第一束光奏响的乐章。」
滚石杂志如此评价这首歌:「这可能是Coldplay有史以来最令人眼花缭乱的作品,是一次Pink Floyd式的大胆实验,他们的音乐中创造着特定气氛和情绪的艺术。」
然而,整张专辑释出之后,人们的期待终于落空——《Coloratura》占了整张专辑 1/4 的长度,而剩下的 3/4 则和太空摇滚关系甚微。
从地表飞往太空,继续互换大爱的Coldplay 也并未延续《Everyday Life》的简约风格,又一头扎进电子音乐的染缸里,重新回到混乱不堪的创作状态中去。
而所谓的太空概念、哲学内涵似乎也只是个空壳。而在这个空洞的概念下包装的,则是乐队在商业上继续前进的野心——专辑中的许多歌曲都使用了 emoji 表情符号,力图贴近时下年轻人的生活;
而乐队更是远赴韩国找如日中天的BTS合作了《My Universe》,收割了巨大的流量,登上各大排行榜冠军,对于两个团体来说,可谓是双赢。
一向不待见 Coldplay 的英国乐评杂志 Pitchfork 对这张专辑的评价更是一针见血:
「这张专辑有一个松散的科幻概念,关于遥远的太阳系,Chris Martin 说他从《星球大战》中找到了灵感。但这张专辑更像是该系列的前传:夸张、卡通化,似乎是为8岁儿童制作的。」
从一而终
其实从《Mylo Xyloto》开始,Coldplay 就说这可能是他们做的最后一张专辑了。
从 90 年代一路走到今天,Coldplay真的不容易:首张专辑就有了红遍全世界的大热金曲,第二张专辑更是难得的创作巅峰,而此后的每一张专辑,不论结果是好是坏,他们都在不断地突破自我,追求创新。
如今他们宣布再发三张专辑就不再推出新专辑,我丝毫不意外,甚至还会怀疑他们的创作力究竟够不够撑到再发三张专辑。
如果他们不是这么一支严格要求自己的乐队,大可以发上好几张《Parachutes》式的清新小品,相信依然会有大量歌迷买账。
他们大可以不去费劲去想破头皮、甚至有点拧巴地尝试不同的风格,但是他们并没有。
然而正是因为如此,Coldplay才可以依然站在流行乐坛的一线,巡演持续卖座;而曾和他们分庭抗礼的Keane、Starsailor 等乐队历经解散跟重组,尽管还是有自己的受众,在大众视野里却早已销声匿迹了。
不管你喜欢也好,讨厌也罢。
只要他们推出了新的作品,你还是会屁颠儿屁颠儿地跑过去聆听,然后该夸夸、该骂骂。
也期盼他们的最后一张专辑《Coldplay》会是一张好作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