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欢痛惜国内音乐教育:很多家长陷入这两个极端!
在某期《锵锵三人行》中,著名音乐人,歌手刘欢,谈及我们国内因为音乐基础教育的不健康发展,很多人陷入了两个极端,一个是和升学考试加分无关,没什么用,那就不学;另一个极端是带着功利心,学就要成名成家,当演奏家,当音乐家。
这种走入极端,无法可持续发展,与音乐教育的初心背道而驰的做法是我们国家一直落后于国外音乐教育的重要原因。缘由何在?
1
考试不加分,学它有啥用?
现在很多家长要求孩子每天除了学习,什么都不做。凡是和成绩无关的事,一律被看作是“浪费时间”。于是,从来没想过“学一门艺术”,不指望加分了,还浪费时间干嘛呢?
其实,这种想法是极其狭隘的。
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力、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坚韧,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学会正确调控情绪。
在德国 ,“每4个德国人中就有一个能熟练演奏一种乐器”,去过德国才发现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夸张。据了解,8千多万德国人中,仅合唱团就有4万个,还有2.5万个业余或专业的乐团及舞蹈团,德国人一年中至少会听一场音乐会或者看一场歌剧。音乐在德国之所以如此普及,除了得天独厚的音乐历史和人文积淀外,也和整个国家对待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密不可分。
可以说,音乐教育贯穿在德国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首先从家庭层面来讲,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给予他们音乐方面的熏陶,这源于德国深厚的音乐文化积淀。众多周知,德国造就了许多世界级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如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罗伯特·舒曼等等,他们的音乐精神和音乐作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德国人,也为德国民众塑造了良好的音乐氛围。
好消息是,在国内,从2018年开始,中高考改革,艺术教育这一块就一直在进行中,综合素质评价(包括艺术素质)进入高考。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5项;艺术素质的重点是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书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特长,参加艺术活动的成果等。实际上,换了个考查办法,不仅要考,而且成为评价标准之一。
2
功成名就,学就要当演奏家,做“成功者”?
有一次,著名钢琴家刘诗昆被问:“让孩子学钢琴到底为了什么?现在很多家长都想着培养下一个郎朗和李云迪。刘诗昆回答:当成一项素质教育来抓,都成为钢琴家是不可能的,孩子学习钢琴,不应该把成为钢琴家作为最终目标,所有学钢琴的孩子都家长不要一提学钢琴,就要孩子立志成为郎朗,而适当把孩子学钢琴作为一项素质教育来抓,重点是培养孩子的美德,提高孩子的情操,是德智体之后的第四项教育———美育。”
有一次,罗振宇看完郎朗的故事以后,对严伯钧说:我将来不会逼着我家孩子练钢琴,要让她们过上幸福的童年生活。
严伯钧说:不对,如果有条件,还是要培养孩子弹钢琴。你罗胖的孩子成不了钢琴家几乎是100%的,但是练钢琴的目标不是为了这个。而是为了赠送给孩子两个礼物。
第一个礼物是自律。学琴总是需要长期的自律练习才能得到成就感。这是童年最难获得的体验,也是受益一生的体验。
第二个礼物是敏感度。在钢琴上,可以培养孩子对于声音的那种细微差别的敏感。
这种敏感可以扩展到很多领域,比如,对于味道、材质、色彩、情感的细微区别的鉴别力。在未来世界里,这是做成一切事业的基础能力,也是在私人生活中获得幸福的能力。
为什么要学习艺术?不仅仅为了所谓的审美和修养,还可以提升你对环境、社会乃至世界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