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声乐是最难的,超过所有乐器”!声乐到底难在哪儿?
李健是很多人喜欢的学霸男神和著名音乐人,他治愈系的歌声和低调的为人令他圈粉无数。曾经作为声乐类综艺节目的冠军导师,李健在幕后花絮里辅导学员唱歌咬字吐字的问题时爆出金句:“声乐是最难的,超过所有乐器。”
相信这句话说到了很多声乐人的心坎里。
声乐为什么这么难学?先跟大家分享两个轻松的段子:
1、
声乐老师跟学生说:“你先模仿一下火车的声音(呜———),咱们来找一下头腔共鸣。”
学生:“?火车??哦!喀!喀!嚓!嚓!喀!喀!嚓!嚓!”
老师:……
2、
老师:“往前一点”“再往前一点”……
一抬头,学生已经靠到身边来了……
老师:不是让你人往前,是让你声音往前!
上面的小段子,的确在学声乐的过程中真实存在,懂得都懂!因为人的发音器官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习声乐有时会感觉非常抽象。
声乐为什么难?
相信大部分人在专业学声乐之前都以为声乐就是开口唱的事(包括我自己),但是在专业学习之后才发现原来里面蕴含着很多知识理论。
第一,我们在歌唱时,声音的流动和发声器官使用方式都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声乐不像是演奏乐器,不管是发声也好,学习技巧也好,都能用肉眼直观地观察到其方法,而唱歌只能用思维、感觉带动气息的流动,唱出优美的旋律;
第二,我们嗓子不一样,体型不一样也决定着音色的不同,以及歌唱方法的不同。在歌唱时,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巨大的音箱,如果你能够找到适合自己条件的歌唱方法,适合自己音域的歌曲作品,再加之科学的发声,才能使音箱发挥最大的作用;
第三,学习声乐还需要有极高的悟性。前面说到声乐这门艺术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所以声乐老师说的那些“虚无缥缈”的词就只能依靠我们自己悟出来。所以学声乐悟性很重要,老师的引导和我们的模仿能力也很重要;
第四,声乐背后有解刨学等科学基础。很多优秀的声乐教育者都研究过人体声带以及各种唱歌时需要用到的器官,为的就是搞清楚歌唱的原理,再用一些形象的词语将这样难懂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创作出著名的咽音练声法的林俊卿就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这可是把身体研究透了,才能学明白声乐呢!
唱歌时气息是怎么流动的?
我们在唱歌时,主要有下面几个身体器官参与活动: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脏以及胸腔、膈肌(又称横膈膜)、腹部。
吸气时气流从鼻、口同时吸入,顺着喉头、气管一直“走”到肺部,最后分布到左右肺叶的肺气泡之中。我们可以想象自己面前摆放着一瓶色彩艳丽的花,凑上去闻花香时吸气的感觉正是唱歌所需要的的方法。要注意吸气时腹部是膨胀的,想象把气吸到肚子里;
呼气时气流从肺部离开,经由气管流动到口、鼻呼出。要注意歌唱时不能一下子全部放掉,腹部要始终保持着膨胀感,控制它均匀、舒缓地吐出。这样才能够保证声音协调统一,即使面对长句子也能从容应对,这也是我们常常说到的气息稳定的问题。
怎么发声?
发声主要由喉头和声带协调完成。喉头位于颈前正中部,由软骨、韧带等肌肉组成。声带位于喉头的中间,是两片左右对称,十分坚实的白色韧带。
其中声带闭合就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唱水平。歌唱时,声带会紧闭,气流从肺部涌上来,撞击声带使其振动,从而发声歌唱。它就像是嗓子里一开一合的大门,灵活地运用它就能让声音通畅,即使是语句较快的作品也能流畅、自如地演唱。
一般我们在声乐教学中常常说到打哈欠找位置,其原因就是人们在打哈欠时喉头是低位置,也就是歌唱时的理想位置。低喉位发声能够让声音有质感,面对高音也不会有漏气“呲呲呲”的杂音。
唱得好前提是?
要想唱得好,共鸣不可少。就像钢琴和小提琴发声一样,它们都需要有一个箱体,通过震动产生共鸣从而发出音响,我们唱歌也需要将管道打开,形成一个箱体,让气息畅通无阻。
学习声乐或者教声乐时,大家肯定都听过或说过一句话“微笑!兴奋!!抬笑肌!!!”。其实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开软腭,放低喉位,使口腔形成一个通道,使声音稳定、集中、有力量。
上述这些只是理论知识部分,光看到这些想必大家就已经明白声乐有多难学了。领悟了理论知识,实践的部分还有“长征路”要走。要想学好声乐,必须多学、多练、多思考、多实践。
其实,学习每样乐器都有其所难,今天的文章中引用李健的话也没有意图要拉踩(满满求生欲,给所有器乐宝宝一个爱的抱抱!),只是让更多人摘掉对声乐生的有色眼镜,声乐并不是很多人眼中的“唱歌谁不会啊,还需要学吗?”以及“声乐生真好,去哪儿只带着一张嘴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