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或其他的价值判断
本来我一直想讨论一下究竟什么才是艺术,后来发现这个题目十分的危险。毕竟这是一个什么都敢说是艺术的时代,或者说这是一个如果你说xx不是艺术,就会有一堆“艺术家”用一堆“作品”要打你的脸的时代。所以为了我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只好退而求其次,讨论一下艺术或其他的价值判断。
本来这个问题并不十分的复杂,艺术或艺术品也不过是事物的一种,也遵从事物的基本规律。一个事物的价值总的来说分为“构成价值”和“应用价值”两个方面。“构成价值”受所谓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时间决定,也就是说做一个吉他的木料、弦钮、骨头和把吉他做出来的时间构成。而应用价值受所谓“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事物的关系”,也就是说你多需要它,它就有多大价值。如我很需要一把Fleta吉他,它对我具有极大价值,而我的邻居没有这个需要,Fleta吉他对于他没有什么价值。由此可见价值有客观和主观两个因素构成。客观因素没有什么好讨论的,艺术里起价值判断起决定因素是主观因素,毕竟一般商品里的羊大为美,在艺术品里意义很小,“料很足”在艺术品里是很次要的价值判断。花了十年时间写了一首十个小时的曲子很有可能不是艺术品,而是一个灾难。而人们如何需要一个事物,本来并不难判断。但正如那个伟大的导师乔布斯所说“人们并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直到产品放到他们眼前”。大狗要叫,小狗也要叫,各种导师在各行各业风起云涌,艺术行业成为重灾区。各种概念流派不一而足都来告诉人们:“这是艺术”。直到人们根本都不知道什么不是艺术,都是艺术了。
得到一个纯粹的东西的必要步骤就是要剥离那些附加在上面不必要的的概念。”《看守牛变奏曲》被一些史料称为第一首器乐变奏曲。“ 它有非凡的历史意义,但是这个意义与你需要它的程度毫无关系。”作曲界认为亨策的《皇家冬乐》是一部序列主义杰作。”这个判断对于你需要它的程度也毫无关系。那么剥离了这些种种不相干的属性以后,你是如何需要一个事物?我觉得和你想有多少次体验和经历这个事物有关。你吃了某店一碗面。你不想再吃;你想再吃;你想天天再吃。这些代表了你不需要或需要它的各种程度。我很难理解存在这样一种状况:很喜欢《皇家冬乐》,但是从不听它。
如下图这样的艺术作品你愿意多少次去体验它?它可能身上有着一堆的概念,如“解构主义”,“偶然主义“什么什么的。但是你真的愿意一次次去体验它么?这些概念的艺术方向实现没有多么困难。下雨了你拿报纸遮雨;吉他掉下来砸了谁的头;不小心打破了一个碗。这些行为都符合“解构主义”、“偶然主义”。所以看看如果愿意去解读和引导,你的生活已经完全艺术了,人人都是艺术家。你愿意一次次的经历这些行为获得艺术审美吗?如果不愿意,为什么你要觉得这个图是一个艺术品?难道就因为它挂在某个博物馆?(顺便说一句,解构主义作品挂在博物馆真是对它的最大讽刺)
有多少次想经历和体验某事物,有可能变化,但这并不妨碍你做出当下的判断。我年轻的时候喜欢听威廉斯的演奏,不喜欢维拉罗伯斯的音乐。喜欢吃寿司,讨厌吃苦瓜。现在都改变了,这些的价值对于我就是阶段性的价值。而我喜欢听巴赫的教堂合唱和吃面从当初到现在,一直保持着,愿意经常一次次的体验,这些会是我终身热爱的价值吧。想来这也就是我们古典音乐学习者的追求,愿意追寻历久弥新,恒久不变的东西。这样的事物应该就是哲学家们所说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