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音教授:我让孩子学音乐不是为了走专业,而是为了……
2019年,根据中国音乐协会不完全统计,中国琴童数量已超3000万人,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琴童的数量一直在增加,而最终成为音乐家的却是凤毛麟角。那么,不让孩子成为音乐家,为什么还要花费金钱和精力,让孩子学习音乐呢?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王弢说出了他的态度:人的一生,掌握了音乐这一情感密码,是很幸福的。因此,哪怕最后不走专业,他也选择了让儿子赳赳学琴。
在决定让孩子学琴前,王弢也陷入过挣扎。因自小学习音乐,深知这条路上需要付出的辛苦。起初他并不想让孩子“重蹈覆辙”,态度异常坚决。
说起这一点,著名小提琴家吕思清也似乎有着共鸣。他说,学音乐这条路很苦,因此,很多音乐家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走上音乐的道路。
而作为知名演奏家的二人,既了解这一路上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也更加清楚音乐能带给孩子的,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音乐是人的一生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了音乐的人生才会拥有更多的幸福。因此,他们依然选择了让自己的孩子学习音乐。
即使不走专业,孩子也要认真地学习音乐。
赳赳在学琴的过程中和大部分琴童一样会产生抵触的情绪,也会不想练琴,坐在钢琴前哭。
但是王弢说,希望通过学琴,能让赳赳明白先苦后甜的道理。赳赳现在还小,关于他未来的发展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们能够确定的是,就算赳赳未来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演奏家,也可能会在其他的领域做出一番成绩。这也就是王弢在一开始说的那样:赳赳的未来中不止有音乐。
其实这也是学琴过程里,能让所有的琴童都明白的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固然会经历很多的辛苦,但是,每当学会一首曲子、完成一次表演的成就感,都是无法比拟的,通过每天辛苦地练琴,我们也能由此得到回报。
不仅是练琴,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想要达到成功,必须要付出相应的努力,很多学琴的孩子,都是从小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因而在今后的人生中,则会比其他人多几分坚定和坚持,成功的几率也就更大一些。
上海音乐学院博导叶国辉曾在一次采访当中说,孩子在学琴的过程里,也有可能会触发某一个兴趣点,这也就意味着,孩子就算将来不成为音乐家,也会成为优秀的文学家、数学家等等;
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院长贾马尔·罗西也曾在一次访谈中说,自己的儿子虽然并没有像自己一样从事古典音乐行业,但他始终坚信学习音乐能让人受益终生;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海宏,更是提出了“音乐在孩子初三之前是必修课,初三之后是选修课”这一观点。在这个时候,孩子对音乐的记忆、音乐技术趋于稳定,也能够规划自己的未来,无论走专业与否,都已经达到了“音乐影响孩子一生”的目的。
不走专业,我们从学琴中得到的,是审美的提升,是情感的充沛,也是在工作、学习之余的放松与消遣。当然,最终孩子未来的发展,还是要遵从孩子内心的看法,不过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对于大部分的琴童家长来说都是很好的启示,孩子有可能会在这个过程里发展出对音乐的兴趣,深入学习,进而继续在音乐领域中发光发热,哪怕孩子将来不走专业,通过学琴培养的品质却能让孩子受益终生。
最后,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像王弢教授对赳赳的期待那样,被音乐照耀,慢慢发光,照亮自己和他人。
如果您也认同每一位孩子都应该学习音乐,就请点亮文末右下角的“在看”,并把文章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看到吧!还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说一说您家孩子在学琴以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