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课为什么要雷打不动地每周去上?
从一开始学琴时,老师就会告诉你,学钢琴的话,需要固定每周上一次课。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个“每周一次”的频率时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打折扣。特别是在孩子弹了一段时间,到了某一个阶段,遇到困难瓶颈,或是由于挫折产生了某种倦怠的心理的时候,很容易体现出来。于是,“每周一次”的上课频率受到影响,有时的表现是家长频繁请假,有时的表现是从“每周一次”演变到了“两周一次”甚至“一月一次”……这对孩子学琴是非常有害的,且小编给您进行详细分析。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请假往往是出于以下四种情况。
1“老师,我们家孩子这周曲子到现在还没练熟,我们再练一周再上课吧,这周请假可以吗?”
分析:一句简简单单的“没练熟”,就放弃一次上课的机会,这等同于关上了一扇通往希望的大门。首先,家长听到的“不熟”,这只是表面现象。但为什么会不熟呢?是没有掌握练习的方法而不熟?还是的确碰到困难了,不知怎么练熟?如果是没有掌握方法,老师会在上课的时候给予指点,根据问题所在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果是的确碰到困难了,那更应该总结困难后去老师那里寻求帮助。由于每个孩子的生理结构(尤其是手部)以及心理状况都有所不同,因此即便是看似相同的外在表象,也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各位家长一定要记住:去上课,学新课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解决现有的问题!只有在扫除障碍的过程中孩子才能顺利地向前迈进,去探索新的未知。
2“老师,我们家孩子这周状态不好。他不肯练,到现在只练过一次,我让他下周再来上课吧,这周就请假好吗?”
分析:遇到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是:小朋友遇到技术难点了;或对曲子有心理上的抵触;也可能到了某个阶段,进入了倦怠或是瓶颈期。如果这时候,家长选择“顺从孩子的意愿”,不进行鼓励或者给予一个明确的表态,那只会增长孩子的惰性,或是助长了孩子的“畏难情绪”。
凡是优秀的老师,除了有很强的教学能力之外,也是一个称职的心理辅导者,是一个非常善于沟通的角色。孩子出现这样问题后,老师会根据他的心理状况,迅速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不动声色地帮助小朋友克服难关。家长如果光看表面孩子没有练琴就不去上课,反而是让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继续恶化了,同时也增加了后期调整的难度,甚至很多孩子就此失去了和音乐进一步交流的机会。
推荐的做法是:出现这种状况后,应该坚定地告诉孩子,音乐是美好的,我们可以慢慢学,碰到问题没有关系,一点一点去克服。切忌采取训斥的方式逼迫孩子练习,或是采取消极怠慢的形式让孩子顺其自然,而是应该坚定自己态度的同时,和老师提前沟通,反映探讨当下孩子的问题所在,并配合老师的教学计划帮助孩子度过难关。
3“老师,这周孩子作业多,他没时间练,还没练好,不肯来上课,您看我们这周请假一次好吗?”
分析:这也是学琴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状况。显然,这是由于孩子没有安排好作业和练琴之间的时间,而家长也没有适时地进行帮助协调所产生的结果。一般来说,发生这种情况,家长一定是至少提前一天来和老师打招呼的。但是,家长们,其实这个时候,孩子更需要的是你们的鼓励!鼓励他抓紧最后的时间来练习!哪怕最后只能抽出一小段时间来练习,哪怕只练出了一部分作品,甚至也还没有练熟。但是,孩子至少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拼搏,学会了努力,学会了不到最后不轻言放弃的精神。哪怕最后上课、回课的效果不太理想,但是这种精神却是孩子得到的另一种财富,这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在这种练习不充分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在上课前和老师联系一下,告知状况。老师会根据情况调整课堂上授课内容的比重,例如这周将弹奏的新课内容适当减少,多进行一些乐理或是听力的辅助教学,让孩子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地接受新的知识。
4“老师,我们这周要去**地方搞活动,钢琴课就请假一次吧。”
分析:其实这么一请假,是给了给孩子一个心理暗示:“娱乐比学琴重要。”尤其对于10岁以下的儿童而言,他们一些观念以及想法的形成,是和周围环境,也就是家长,老师以及身边的一些朋友有密切关系的。如果在学琴这件事情上,家长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重视,例如周末的娱乐活动可以排挤“学琴”这件事,那么孩子会从家长的行为中探测出:“学琴是可以随意请假的,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一旦让孩子形成了这样的想法,那以后无论家长软硬兼施地让孩子重视学琴,认真练琴,都很难再起到效果。
其实,推荐的做法是尽量把课上完后再去活动,或者跟老师商量把课程提前进行,尽量和活动的时间错开。因为周末活动也就是一天的时间,最多两天。如果为此耽误了一个课时,导致后一周在练琴时没有新的目标,光是炒冷饭,按老办法练老内容,也会对孩子的进度产生不利的影响。
结语:学琴并非易事,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及努力。哪个学琴孩子的路上没有血泪史?哪个成功考到十级的孩子没有感受过学琴路上的心酸?钢琴家朗朗热爱钢琴,爱得发狂,但他小时候也曾对严厉要求他的父亲说过:“我恨你。我再也不会练琴了。”学琴路上的艰辛困苦,遇到瓶颈或是进入倦怠期,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其实,我们也是通过学琴,来学习一种精神。“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学琴不只是学琴,更多的是感悟不同的道理。
上课时没在家弹的好怎么办?
学生上钢琴课时,弹得没有像在家里时那么好,是不是正常的?
一般是正常的。但也有学生,在老师面前比在家里弹得反倒好些,也是正常的。为什么说两者都是正常的?这种现象涉及到演奏美学上的一个道理。大家知道,钢琴谱是固定不变的。那里记录了作曲家的意图,指示了乐曲的基本性质。不过这种对“意图”和“性质”的记录,并不能像有图纸、有模具的工业产品那样,每次造出的产品都一模一样。同一乐谱的不同人的弹奏,以及同一人的每次弹奏之间,实际上都是不同的。这些不同,是因为弹奏者的个性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不同,也与特定场合下弹奏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具体的,则表现在力度、速度、音乐的语气、音乐的色调等方面的微小差异上。但是,乐曲的基本面貌又必须是相同的,人们一听就知道,他们弹的是同一首乐曲,不是不同的乐曲。
钢琴演奏的吸引人之处实际上就是在这同与不同之间的,这就是理论上称之为“二度创作”的魅力之所在。
当然,优秀钢琴家们弹奏同一首乐曲之间的不同,主要是艺术个性的不同,不是好坏之别;而孩子在钢琴课堂上弹得比在家里差,去可能是因为没练好。不过,本质上,换了个场合弹得不一样了,都不是奇怪的事情。
有进学生在课堂上弹得比在家里好,是因为上课时精神更集中,有强烈的在老师面前要弹好的有的愿望,他要把平时刻苦用功的成果在他所信任的老师面前展示出来。
弹得差,是因为钢琴、房间都变了,与在家里习惯了触键、声音的感觉都不一样了。另外,听都也变了。在家里是家人或自己听,心里没有负担,现在是专爱挑错的老师在听,担心出差错,心里有负担,影响了对乐曲的专注。
如何对待这种现象呢?主观上,唯一的办法是加倍地刻苦练习。假如较好的弹奏是十分的话,那就练出十一、十二分来。到了老师那里,打点折扣,还可以弹出九、十分,如果有更好的发挥,那就是十二、十三分了。客观上,有机会的话,多在各种场合,例如在新的听者面前,在新的环境下弹奏,能在小型的演奏会上演奏更好,以锻炼在各种条件下都能完整、自如弹奏的经验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