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资讯
位置:沈阳吉他老师 >> 新闻资讯 >> 吉他资讯 >> 浏览文章

让钢琴说中国话

来源:沈阳学吉他网 发布:刘巍老师 阅读:
发布时间:2020/3/29 12:25:23


说起中国钢琴乐,很多人会想到朗朗、李云迪、王羽佳。究竟谁技高一筹?恐怕粉丝们吵上三天三夜也争不出个结果。不可否认,在中国,钢琴是最为普及的西洋乐器。从学龄前儿童,到退休老人,各种年龄层次的学琴者都有。


然而,这样一件最能体现,西方古典音乐精髓的乐器,要植根华土,入乡随俗,可没有那么容易。百年来,这个命题一直高悬在,所有为钢琴写作的,中国作曲家的头上。


近来来,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中国钢琴作品,似乎正从我们身边慢慢淡去。即使那些众人交口称赞的《牧童短笛》、《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彩云追月》、《皮黄》等作品也是这样,更别说一些新创作的作品了。


虽然鼓励中国钢琴原创作品的比赛,举办了不少,可问题是,这些作品除了在获奖音乐会上被演奏以外,就再也没有什么露面的机会了。


其实,要讨论所谓的“中国钢琴作品”这个概念,先得看看“中国”的定义。它即可以是在限制一种音乐风格,又似乎是在限制参与者的范围。这似乎是在考验,中国原创钢琴作品的开放度和包容度。


事实上,东方的神秘文化,长久以来一直吸引全世界的关注。小提琴奏出克莱斯勒的《中国花鼓》,《图兰朵》中的歌队唱出的“茉莉花”旋律,柴科夫斯基芭蕾剧《胡桃夹子》中国娃娃的舞蹈,都勾勒出中国风情的轮廓。


近年来,很多西方作曲家来到中国寻觅灵感。他们表现出对中国风土人情的浓厚兴趣,热衷于用音乐写出自己的感受。


当然,没有人比中国人自己,更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内涵。但是在美的事物面前,人们情感是共通的。当面对音乐这一世界语言时,我们大可拿出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态,不必在乎说出这种语言的人究竟站在何处。


还有一个现实情况,我们不得不关注。对于 20 世纪中期以前的作曲家来说,写作键盘乐作品,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那时,现代钢琴的音响效果具有强大吸引力,演奏家和作曲家大多合为一体。


贝多芬、肖邦、李斯特一直到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都是超一流的钢琴演奏者,他们对钢琴技巧了如指掌,谙熟技术与音乐表达的合理性,钢琴作品占据了当时音乐创作的很大部分。


可到了当代,随着作曲家与钢琴家职业的完全分开,不再有那么多作曲家专门为钢琴创作。交响乐队作品强大的表现力,能更充分展现创作者的乐思,也给了他们广阔的技巧施展空间。


各类独奏乐器作品数量都在减少,一方面在于创作者的关注点转移,另一方面也在于作品后期的推广与传播。一部好的作品,首先需要打动演奏家,让他们找到共鸣,乐于为作品付出,继而才可能打动观众,被更多人认可并记住。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很多作品在创作时并未引起关注,但在一些演奏家的不断推动下,更多人认识并接纳了这些才华洋溢的音乐。


可现在,我们很难听到一场完整的中国作品钢琴音乐会,很难看到一个关于中国作品的大师班,很难找到一位中国作品的权威演奏家,高质量的中国钢琴作品唱片少之又少,包括乐谱的版权保护等问题,更是甚少有人问津。


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创作,考验的不仅是作曲者,更是参与到音乐传播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每一个人。好的作品,只有在好的环境下,才能应运而生,没有演奏者的带动,没有聆听者的土壤,作曲家就没有精神动力。


在有人创作、有人出版、有人演奏、有人欣赏、有人经营、有人运作的良性循环中,音乐的社会传播才具有意义,音乐创作才能进入自发的活跃的繁荣阶段。


有数据显示,现在钢琴在中国的普及程度非常高,3000 万琴童的数字,甚至已经超过了欧洲一个国家的人口。未来,中国的爱乐者和音乐从业者数量,可能达到一个历史高峰。


希望这样的环境为我们带来的,不是中国钢琴音乐的继续萎缩,而是更多人将钢琴的平均律,与中国的水墨画相互融合。在几个世纪之后,仍有人演奏勾勒出中国风情的作品。



返回刘巍吉他教室首页>>

标签:钢琴

文章评论:

 本文共有0条评论
相关推荐:沈阳吉他老师 | 沈阳学吉 他 | 沈阳吉他培训班

  • 手 机:13940426838 邮 箱:147497309@qq.com
  • 地 址:沈河区铁岭路府北社区116-1号楼411室
  • (市人大南50米、市政府北侧、沈阳市人才市场西侧50米)
  • 2012-2018 © 版权所有:沈阳刘巍古典吉他教室 网站地图
  • 设计维护:暮云坊 辽ICP备120076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