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比赛值不值得参加?
不少琴童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都会参加比赛,比赛不仅是对阶段学习成果的检验,也能增加舞台表演经验,激励学琴的积极性,倘若取得好成绩更能增加琴童的自信心。今年因为疫情原因部分比赛取消,大部分比赛由过去的线下比赛改为线上,学生们只需上传演奏视频就可以参赛。但线上比赛值得参加吗?值不值得学生们花时间花心思去准备?
支持者:效果出乎意料
“七七鼓域”工作室的教师李蕾、陈溦是支持学生参加线上比赛的。最近,她们的30多个学生参加了2020中国线上打击乐大赛和2020PAS·中国第四届国际打击乐艺术节,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2020中国线上打击乐大赛中,赵梓源获得业余少年A组排鼓组金奖,李宗儒获得排鼓组银奖和马林巴组银奖,李睿恩获业余少年B组排鼓组银奖等。
为了准备参赛曲目,李蕾、陈溦给学生们设计了12节课,前6节课是线上读谱课,在线帮助学生们解决谱面问题;后6节课为现场排练。李蕾介绍:“疫情期间,学生们都没有间断学习,尤其是学习民族打击乐的孩子,过去是大家在一起学习、练习,现在都改成一对一的形式网络授课。打击乐涉及很多力道问题,需要学生看老师示范,感受轻重的变化。通过半年的线上学习,学生们没有人退步,反而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次比赛重新把大家聚在一起,学生们已经太久没有见到自己的小伙伴了,见面后开心地互相拥抱、叽叽喳喳地聊天。开始排练后大家又都格外认真,时隔半年终于可以一起排练,感觉孩子们身上有无限的精力。”
传统比赛中,小选手们通过现场备赛和观摩其他团队演出,就能自然调动演出积极性。线上比赛是录制视频,就需要老师在拍摄视频前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通过描述,让大家想象这就是舞台,有很多双眼睛正在关注着你们。”李蕾表示,拍完视频后大家一起通过电脑查看,用不着她指出,学生们自己就能发现演奏上、表演中的不足,然后大家再共同商讨解决办法,“以往上台,比赛、表演都是一次性的,但由于视频录制,孩子们都对自己提高了要求,不容一点瑕疵。平时在练习时,多重复几遍孩子们可能就会有情绪,但为了比赛录视频,他们会不厌其烦地重来,把问题一个个地解决掉。”
相比其他乐器,打击乐本身就更具表演性质,在肢体上有表演的空间。尤其是民族打击乐,谱面上有很多留白,给演奏者提供了二度创作的空间,自由度更高。马林巴这样的乐器,通过线上的形式呈现在音色上会有缺失,但李蕾、陈溦认为:“无论是比赛还是演出,大家欣赏的不仅仅是音色,是全方位地看待这个节目。即便是优秀的演奏家,也做不到在台上零瑕疵。只要学生们尽力把一部作品按照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那么无论他站在我们面前还是隔着屏幕,都一样精彩。”
反对者:注重细节的学生吃亏
对于线上比赛,RMO室内乐团的创始人、拥有十多年弦乐教学经验的赵晓路持反对意见。
他认为,目前技术手段还不完善,线上比赛音质损失过大。尤其对于高阶段的学生来说,彼此间的差距没有那么大,就看几个关键地方的处理。现在大部分线上比赛都是用手机或相机进行拍摄,由于没有专业的收音设备,即便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拍摄,仍然会收进很多杂音,与平时在考场里面对面地聆听相差甚远。也许,线上比赛在短时间内对学生是一个刺激,但那些注重细节、现场感很强的学生会很吃亏,反而容易对他们的自信心造成打击,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如果开了这个不重细节的头,很容易引导家长们跟风,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
赵晓路分析,大多数家长愿意让孩子参加线上比赛,无非是想给孩子一个刺激。为了参赛,需要在正常的学习之外再准备比赛曲目。再者,不排除有的家长单纯在向成绩看齐,盲目追求奖项。以前参加比赛需要到相应的城市,很多家长还会有所取舍,需要考虑自己是否有时间带孩子去另一个城市、一趟行程有多少开销等。现在没有了地域限制,以前一些区域性比赛为了吸引选手报名改成了面向全国。有的家长很兴奋:只要出报名费孩子就可以参加更多的比赛了。以前一个作品只能参加一个比赛,现在可以练一个作品参加多个比赛;一个没得奖,说不定其他能得奖。但家长应该冷静,想清楚为什么让孩子学习乐器。是为了人前显才能,还是为了让音乐成为孩子终身的兴趣爱好。况且线上比赛越来越多,很多比赛质量不高,只为收报名费,对孩子起不到真正的锻炼作用。
杭州的小提琴老师俞倩茹认为,还是应该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老师根据孩子的状况,每年选择一到两个高质量的比赛参加。今年,她让学生们参加了一个线下的展演活动,对于线上比赛仍持保留意见。重庆的钢琴老师李亚男也认为,刚刚恢复线下教学,还是应该先帮学生收心,将心思放到学习上,比赛可以等到明年再参加。
线上比赛有优势也有缺点,还是要理性看待,针对不同乐器、不同学生,由老师帮助家长找准定位。学生首先需要踏实练琴,高标准地完成老师的要求。在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后,再选择少量的、优质的线上比赛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