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琴童家长?很多家长没有掌握好“度”
在琴童的成长过程中,除了需要专业老师的教导,家长的陪伴也必不可少。然而,琴童家长不好当。“不练琴母慈子孝,一练琴鸡飞狗跳”便是大部分琴童家庭的真实写照。家长应该如何参与到琴童的学习中?参与多少是合适的?这对于大多数琴童家长来说,都是值得深思的难题。杭州爱乐乐团的小提琴手俞倩茹从事小提琴教学11年,她认为,如今,很多家长没有掌握好“度”的问题,其实不同阶段家长的参与度应该是不同的,只要分清阶段,拿捏有度,做琴童家长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不同阶段参与度不同
大多数孩子在5岁左右开始学习乐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理解能力、记忆力尚不足,所以在初期阶段,家长的参与必不可少。在这个阶段,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上课,家长帮忙记笔记。回家后,孩子练琴时家长应在一旁陪伴、指导。尤其是头几个月,家长要留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包括上课时的状态以及回家后练琴时的态度,分析自己孩子的性格、对学习乐器的接受度,及时向老师反馈孩子的情况,这样有助于老师多角度了解孩子,选择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老师每堂课会留相应的作业,家长要配合老师的要求,帮助孩子按照标准完成练习。虽然在学习乐器的不同阶段,孩子都要面对很多的挑战,但对于家长来说,学琴的初期阶段是最关键的,家长的态度决定了孩子能否坚持下去。
经过一两年的学习后,家长要慢慢学会放手,让孩子独立上课、独立练琴。家长可以不再跟随孩子一起上课,但下课后,可以问一句,“今天都学什么了?”通过让孩子复述一遍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帮助他们加深印象。这个阶段开始,在孩子练琴的时候,家长不需要无时无刻地陪伴在孩子身边。因为通过之前的学习,老师和家长已经为孩子建立了一个作业标准,孩子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完成老师的要求。如果家长再给予过多的意见,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对于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学生,俞倩茹会要求学生在下课前5到10分钟里,将这节课的知识点自己写在笔记上,如果有缺漏,她再及时提醒学生遗漏了哪些知识点。年龄再大一点的学生可以回家后把笔记写好,拍照发给老师确认。
俞倩茹认为,初期阶段之后,家长更重要的是做好辅助工作。她鼓励家长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这样更有利于孩子沉浸式学习。比如,家中经常播放音乐,或者家人们一起去听音乐会。俞倩茹发现,有的孩子只是学琴,却没有听过这些经典作品的音频。她鼓励学生多听名家、名团的演奏,不仅通过音频、视频听,还要多去现场听音乐会。听音乐会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无论是舞台礼仪、舞台风范、作品风格的把握、演奏技巧等,都可以通过听音乐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孩子需要陪伴而不是陪练
很多家长不敢让孩子学习乐器的原因之一,就是担心自己不会,没有办法辅导孩子。俞倩茹认为,无论是学习文化课,还是兴趣爱好,孩子不是替家长学,学任何东西,为的都是自己。家长不能永远替孩子做决定,孩子也要尽早明白,未来的路是要自己一步一步走的。
如果孩子回家后,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家长要做的不是辅导,而是和孩子一起探讨,为什么孩子有不懂的地方?是老师没有讲明白,还是孩子没有理解?又或者是老师讲的时候,孩子是不是没有听进去、学进去?找到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俞倩茹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每周学生到老师家里上课。因为要送孩子到老师家,有的家长就会顺便陪同孩子一起上课。俞倩茹曾经遇到有家长在孩子演奏过程中,因为孩子出现一点小毛病,就很生气地冲上来对着孩子吼,甚至上手去推孩子。孩子吓哭了,也没办法正常上课。遇到这种情况,俞倩茹都会单独跟家长谈话,请家长以后在楼下等孩子,不要参与到课堂当中。俞倩茹认为,家长和老师应该扮演不同的角色。老师的职责就是指出学生的问题,加上老师每周只见学生一次,所以老师更应该“唱白脸”。家长在孩子身边的时间长,更多的是一种陪伴,要对孩子多多鼓励。不然,孩子在老师、家长两头得到的反馈都是自己的缺点、不足,也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逐渐失去学下去的动力。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听众
音乐学习不同于美术。对于绘画来说,往往越小的孩子,越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孩子,更容易画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东西。但音乐不是,尤其对于学习弦乐的孩子们来说,在初学阶段想要拉准音非常难。这个时候,孩子们尤其需要家长的鼓励。如果家长都忍不住要吐槽孩子的琴声,孩子也会不喜欢自己演奏出来的声音。
很多孩子在整个学琴过程中,都是一位家长负责接送,老师也只是和一位家长进行沟通。俞倩茹更希望父母都能参与到孩子学琴的过程之中。俞倩茹的学生有演出时,她会告诉学生,可以邀请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都来看演出,共同分享家有琴童初长成的喜悦。在家里就能听到美妙的音乐,还可以在音乐厅里看到自己家宝贝上台演出,从这一点来看,做琴童的家长是幸福的。
演奏音乐也是一种表演,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真正有聚光灯的舞台上。俞倩茹小时候,就曾因为怕自己在台上出错而紧张,最后平时演奏不如她的小伙伴,因为自信反而获得了更好的成绩。现在,俞倩茹经常跟她的学生说,无论是演出还是比赛,如果在台上演奏错了,不要吐舌头、皱眉,甚至停顿、不演奏下台了,还是要保持情绪稳定,继续完成演奏。等到下台后,再正视问题、改正错误。同样,家长也要考虑孩子的感受,当孩子要演出、参加比赛之前,不要纠结于一两处错误,很多时候自信的演奏,比零失误但没有感情的演奏更能够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