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章
位置:沈阳吉他老师 >> 新闻资讯 >> 教学文章 >> 浏览文章

完整性的途径:我对大提琴演奏与教学的一些观察

来源:沈阳学吉他网 发布:刘巍 阅读:
发布时间:2019/5/30 13:29:53


吴和坤院长在台湾南北中


大提琴艺术节和研讨会上的发言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音乐学院

台湾南北中大提琴艺术节和研讨会

中山大学

台湾高雄

2013年10月4日-6日


我的演奏和教学哲理及追求目标是:肢体谐调,身心倾注。不能只顾音乐表现而忽略肢体的谐调,只有身体和琴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地在自由王国里表现音乐。Casals 曾说过:“看上去不谐调的,演奏方法一定有问题。”我想象不出一个僵硬的身体可以演奏出美好的音乐。尽管人们不断在争议,无论是“演奏学派不同”也好,还是“不同肢体结构”论点也好,或“他不这样拉就拉不好”等等,我相信每个人都能找到对其最理想(自然)的演奏方法。在学生还没有找到“理想的演奏状态”之前,我们老师就负有不能推却的责任,说得直接一些,这也是为什么学生需要老师,再确切地说,老师最重要的职责是教会学生如何掌控这件乐器使之学生有能力来表现音乐,而不是笼统地所谓“教音乐”。音乐表现更多的是在于感悟、感受,而演奏方法则是通过逻辑性和科学的理念来实现的。“完整性演奏法”的建立能促进人的演奏欲望和增加对演奏的信心。


(1)什麼是“完整性演奏法”?是人在演奏中对自己身体,及身体和乐器之间的一种自我感受,而这种感受只有演奏者本人能体验。同音乐表现不同,没有旁人可以告诉你“这是你最好的”。我们通常投入很多的时间、精力和注意力在我们的手指练习上,国际上也有许多这方面的演奏法的著作,同时也有一些方面的著名教学法,例如:Alexander Technique、Dounis Method、Dalcroze Method 等等,但从演奏谈演奏法的研究几乎没有,所以从根本上没有真正涉及到问题的要害。研究演奏法的和研究演奏教学法的都是独树一派。在今天我们的演奏和教学中,如何来借鉴结合历史上最优秀的演奏传统及派别,但又同时融入运用先进的科学表演教学理念是当今时代赋予我们的挑战。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大提琴演奏同20年以前相比,从各个方面如对于作品风格的掌握及演奏技术的发展更为全面了,很难点拨出典型的法国学派、德国学派、俄罗斯学派的演奏,而是各种流派的优胜品质互通的结晶。这也证实了在这个时代,孤立地谈论演奏学派意义不大了。


(2)什麼是理想的演奏状态? 是人的肢体运动同演奏的动作成为一体,这不只是身心的感受,并且是促进对于音乐记忆力的有效途径。我经常听到人们抱怨要练许多琴,而且曲目量很小,演完不久就忘了。这同听力有关,也同练习的方法有关。我们似乎相信“练得越多越好”的金语,但至于如何练很少有人问津,在技艺上,如我前面所提到的,我们花许多时间在手指上,依赖手指来完成一切,但很少有结合自己演奏的肢体动作。如果脱离了对于肢体的考虑,千百次的手指反复动作,给予我们的演奏技艺和音乐记忆是片面的、不完全的、相对也是不能持久的。


(3) 如何来建立理想的演奏状态?首先对于弓、指法的确立十分重要,因为它们直接影响到你的左右手。弓、指法的设置是一门极大的学问——无论从逻辑上、技术上、还是音乐上。通常我们忽视对于这方面的重视,对于弓指法运用很随便,很没有规律和逻辑,最后当然也不音乐化。不好的指法而且足可以把你的手拉坏。


如果已经花了许多时间来练某一经过句,最后还是胜任不了的话,那就应该考虑你的手指和和你的身体在演奏时是否不谐调。我的建议是在平时练习中要建立实际演奏的状况结合于你的身体状态的思维;在你无数次地反复一个技术乐句之后、要想达到某个挑战性技术动作时,不要忘记把自己整个身体的因素考虑进去,最好联想到拉琴以外的动作,试图用这些动作来帮助自己理解并记忆拉琴中一系列的肢体动作。去听出色声乐家的课。歌唱家不像器乐演奏家那样每天花许多的时间来练琴,而是花许多功夫来思考运气和建立身体上的平衡,我们也应该这样,我们乐器的发声和演奏技艺也同我们的呼吸、运气及身心平衡有直接关联。


(4) 教师的责任:无论在教哪个程度上的学生,教琴是一门大学问。我们应该培养树立电脑工程师的思路和他们的勤劳,这就是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更新他们的理念和编排程序,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无论从演奏法还是到弓、指法的运用。我们很容易对现状感到满足,或根本不考虑,几十年来就这么教。即便出自于杰出大师的无价之宝——他们的唱片也好、制定的版本也好,我们应该经常不断地问自己是否这是唯一的途经,特别是当学生演奏中发生困难时。还有,也就是我经常提倡的要“碰琴”,否则久而你所说的远离拉琴的现实。教琴很“容易”,如今教琴的人很多;谈音乐也很“容易”,谈的人也很多,但真正谈到拉琴点上的不多,而说走岔的则不少。我们必须像科学家一样,要做研究,教琴这个领域很值得研究。


编后语:

吴秀云


吴和坤教授,曾任苏州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现任上海华师大音乐学院院长。他学习、工作经历丰富,人文素养丰厚,早年执教于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作为世界著名大提琴演奏家让德隆(Maurice Gendron 1920-1990)、托特里耶(Paul Tortelier1914-1990)的弟子,他集大提琴演奏家、欧美大学教授、管弦乐团指挥、音乐总监等于一身,专业教学与管理工作都具有国际化视野,将欧美先进艺术教育理念融入-践行其中。由于彼此是同行,时常围绕专业展开很多话题,我从中受到很多启迪。

 

2018年,我从“音乐与名家”访谈节目中,有幸听到吴和坤教授演奏的《巴赫六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中的第一、二组曲,《贝多芬变奏曲》,贺绿汀的《摇篮曲》等大提琴经典作品,从中感受到他对音乐风格的独特诠释。在表述音乐的背后,可以领略到日积月累的文化艺术积淀。访谈中,他对音乐教育的很多观点,引起我的共鸣,这也是我一直关注思考的问题。

 

吴和坤教授认为:“今天的世界,还不止是信息传递,人类的各种活动几乎是一晃而过,恰恰大提琴演奏需要一字一句地表述刻画,她的无限美也让人觉得我们的演奏有多不完备,从而促使我们不断揭示和寻找更好的办法来呈现她的美。”

 

吴和坤教授介绍到:他演奏的《巴赫六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是10年前在美国录制出版的。贝多芬变奏曲和贺院长的《摇篮曲》以及其他11首乐曲,包括《异乡的歌舞》是17年前在美国录制,中国唱片公司出版发行。对《摇篮曲》做了一点改变,最后一段用人工泛音演奏,希望贺院长不会反对,是模仿他的《牧童短笛》。这十年来有许多新的哲理上的认识,当然也导致重新决定了许多弓法指法的运用。对于巴赫,无论理论家还是演奏家,我们还是无法真正认识他,总是觉得我们的手法太不管用了!他的音乐是人性、智慧与理想的融合。


吴和坤教授2018年在华师大音乐学院举办的《全方位视角-探索大提琴演奏艺术》大提琴系列研讨课,独树一帜,从不同专业在同一部作品演奏(演唱)的比较,作曲家创作背景,大提琴与钢琴配合,多角度探讨了大提琴演奏技法运用,表达音乐的广阔空间等维度,进行了深入探讨。该专业活动吸引了国内音乐院校大提琴师生前往观摩学习。目前研讨课已经完成了3期,登陆该院官网可以观看回放。

 

中国大学需要更多学者风范的领导。



返回刘巍吉他教室首页>>

标签:大提琴

文章评论:

 本文共有0条评论
相关推荐:沈阳吉他老师 | 沈阳学吉 他 | 沈阳吉他培训班

  • 手 机:13940426838 邮 箱:147497309@qq.com
  • 地 址:沈河区铁岭路府北社区116-1号楼411室
  • (市人大南50米、市政府北侧、沈阳市人才市场西侧50米)
  • 2012-2018 © 版权所有:沈阳刘巍古典吉他教室 网站地图
  • 设计维护:暮云坊 辽ICP备12007661号